有生之年好好爱她

以前谈恋爱的时候经常听先生提起他童年时的趣事,他说的饶有兴致,我听的却是没什么兴趣,因为我一直在想:我的童年是怎么度过的?我怎么没什么印象?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值得我拿出来分享的事情。于是,我一度自嘲我是个没有童年的人。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一年前机缘巧合开始学习心理学,学起来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考完咨询师,学沙盘,学催眠,参加工作坊,督导课……忙的不可开交。就在这不断的忙碌中,忽然发现童年的碎片开始一点点浮现出来。

与今天的主题有关的一件事是大约小学五年级的样子,有一天老师让写一篇关于父爱还是母爱的作文,我写的作文明显偏离了老师需要的主题,我的大意是: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照顾孩子,父母老的时候孩子照顾父母,这不都是应该的嘛。我当时特别期待交上作文后老师找我谈个话什么的,因为我觉得我肯定和其他同学写的都不一样。可是那篇作文就如石沉大海一样,没了下文。我想应该是从这件事情之后我不再愿意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了吧。

时至今日,关于父母与孩子的话题仍然不绝于耳,随着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越来越多,“原生家庭”这个词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很多问题都在原生家庭里面找到了原因,于是我们埋怨父母,指责父母的很多习惯和做法,甚至拿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比较……我也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只是随着自己内心力量的不断变化,渐渐的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渐渐的明白他们已经尽了当年最大的努力来爱我们。

昨天突然得知已经40多岁的堂姐在我所在城市的妇女儿童医院生的二胎,下午就准备出院回家。我匆忙买了给宝宝的礼物,趁中午去看了她。看到她的那一瞬间我有点儿懵,我们已经有几年没见了,40多岁的她已有很多白发,面部松弛,孕期本来就不会美丽到哪里,更何况一个40多岁的高龄产妇。我跟她聊天,她怪我上着班还跑去看她,她说知道我们这个时候的不容易……话语间我仿佛看到了她多年来的辛苦。堂姐17岁没有了妈妈,她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从那个时候她就承担起了一个母亲的角色,照顾弟弟和妹妹。幸运的是姐夫家庭条件很好,人也好,婆家人也都好……堂姐婚后一切顺利,但她依然停止不了操心,她弟弟辞了工作考研住在她家,靠她接济;她妹妹出嫁、生子都是她一手操持;她爸爸身体每况愈下,她接到自己家里去住;与此同时还得照顾好公婆的诸多事情……即使再殷实的经济条件,也抵不过日复一日的操心劳累,她明显的老了。

想着她的辛苦,我不觉感到了自己的幸福。我爸虽然多年前中风,可是有妈妈在,照顾的无微不至,我和弟弟一点儿都不用担心。从我怀孕到孩子三岁,妈妈一直在身边照顾。如今,妈妈已回到老家生活,她一个人,既要照顾我爸,又要招呼着翻修房子,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却从没有让我们操过什么心。至今,我们每次回家,都有一个温馨整洁的家等着我们,有可口的饭菜,有暖暖的床铺,也有她的絮絮叨叨……我就负责听,时不时的回应她一下,这对她已经足够。现在我的家里有婆婆在帮我料理,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做饭,做家务……这些都不用占用我太多精力,如此我才可以在工作之外做点儿喜欢的事情,畅想一下如何更好的自我实现。有妈妈在,真好!

前段时间看过一篇文章叫做《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文章中提到如下几个观点:“原生家庭”帮我们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非用作批判和怨恨;疗愈创伤,不是靠怨怼父母来完成;没有绝对好的时代,也没有绝对好的教育方式;决定我们人生方向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很认同文中的观点,与我们的原生家庭和解,才是成长的开始。

而原生家庭中,妈妈这个角色给了我们很多,她们被时代赋予了比较同意的烙印:虽然温暖,却少不了絮叨,抱怨,烦躁等负面情绪。当我们独自面对成年后的生活时,发现她们当年的絮叨、抱怨和烦躁给我们的潜意识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响,以致于我们内心承接了她们的情绪,我们无法专注,无法有较好的自我分化,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可是那就是她们,她们的童年、经历、时代决定了那就是她们。如白岩松所说:每一代人的青春都不容易。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接纳她们,接纳自己,然后一步一步的改变自己,成长为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时光飞逝,如今的妈妈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面对生活琐事,心烦意乱的年轻妈妈,她们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仿佛在诉说着这些年的不容易,她们脸庞慈爱的微笑是在告诉我们:孩子,你是我今生的骄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1321.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