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家 小编碎碎念 正文 下一篇:

那片油菜花开的地方

阳春三月,洋洲大地沉浸在一片金色的花海中,沁黄的油菜花,黄澄澄一片,空气中似乎也充斥着一股甜腻的味道。我的大姑,饱受病痛的折磨的大姑,操劳一生的大姑此时正静静的躺在洁白的病床上,安详的如熟睡中的婴儿,亲人的叹息、病房的嘈杂、医生的呼唤似乎再也唤不醒沉睡的她。此时,她终于可以放下人世间的一切,好好的歇一歇;终于可以没有疼痛的安然入睡。自从癌症确诊以来,深夜的疼痛让她在床上一宿一宿的翻滚,吃饭对她更是沉重的心理负担,吃了反复呕吐,不吃拗不过家人的期待。这时的她总算身心安定了,似乎放下了一生的重负,她一辈子都在照顾他人,这时她终于没有心理负担的接受着家人的照顾,时不时的为她翻个身,生怕她硌着背;把手掖进被子里,生怕她冻着;时不时在她的嘴唇上抹点水,生怕嘴唇干裂。尽管大家都知道她身体已经麻木到无痛无痒,毫无感知。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清明节的哀思没能阻挡洋州灿烂如金的油菜花,也没能阻止死神的降临,安然入睡的大姑再也没能睁开眼看一看这熟悉的一片金黄,她永久的长眠于那片油菜花开的泥土里。
1948年的春天,洋州的油菜花刚刚结起花苞,簇绿的米粒般的花苞包裹着一抹意欲破苞而出的嫩黄,大地孕育着新生命的的绽放,大姑伴着春的生机降生于洋县城南的一户农家,作为长女出生的她,给我的爷和婆——孤苦伶仃的一对新婚夫妇,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仅有一姐的爷爷,仅有幼弟相伴的婆,该是有多大的热情来迎接这新生的女婴,想必大姑也是有那么短暂的独宠时光吧,随后的日子却是越来越难,大弟、二弟、三弟、小姑、四弟、五弟的接连出生,作为长女的大姑没有承欢膝下的女儿娇嗔,没有在油菜花地捉蜜蜂的天真,更没有受委屈一头扎进父母怀抱的孩子气,幼弱的她看着嗷嗷待哺的五张嘴,望着唉声叹气的大大和妈,只能一声一声的叹息,担负起长女为母的重担,弟弟妹妹成了长在她背上卸不下的包袱,背上的牛草筐筐成了她童年的标配,小妹出生时孱弱无力,爬在大姑的脊背上长到五岁。接着,她的背连续驼起幼小的四弟和五弟。地里要拔草、野地寻猪草、放羊、喂猪,夜里纺车嗡嗡作响中,一个同样是孩子的肩上一直都有取不下的箩筐。
一到晚上,屋里孩子们一声连一声的“肚饿、肚饿”,焦灼而迫切。唯一的劳力——我的爷爷只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云雾缭绕的一口口旱烟中无奈叹息。无论是土改还是大集体,时代在变,饥饿与贫穷却一直困扰着。大姑渐长,有了少年该有的自尊和面子,全生产队最穷的贫困户一直刺激着她少女的尊严,每一年年底,生产队分粮分物,贫困户家庭的爷爷家永远耷拉着脑袋排在队尾,等着队里的“施舍”,“缺粮户排最后”的提醒深深打击着要强的少女心,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这种无形的屈辱 ,作为孩子的她忍不住任性的大哭,“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还是过不到人头去”,大人们只是笑笑,这孩子发什么疯,在姑姑幼小的心里,却暗暗发誓,要过到人头也成为她一辈子的执着。从此,她比以往更勤奋的挣工,为了挣工分,哪里工分多,她就去抢着干,干得和大人一样多,生活没有因她的勤劳而改变,家里依然缺粮少衣,她能做到的就是每年过年让弟弟妹妹们能穿上一件自己织布做的新衣,自己纳鞋底做的黑布鞋,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总算能弥补她内心的歉疚。长年的劳苦,没能改变家的贫穷,却让她落下肠胃病根,也成为后来要她命的病源。

 

十八年后的洋州春天,金黄的油菜花一如既往、毫无意外的绽放在大地,十八岁的大姑没有来得及享受少女的青春美好,也还没有完成改变贫穷家庭的夙愿,就匆匆嫁给了大她八岁的姑父,少女怀着改变命运的憧憬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也从一个贫穷到另一个贫穷。夫家在南坝,离家不远,等待她的是多病的婆婆,年幼的小姑,十几亩的的庄稼,常年在外工作的丈夫。十八岁的她,没来得及和青春告别,就肩负起一个大家庭的重任。早上来不及做一口饭就要趁凉下地劳作,除草、播种、收割,她干起了男人的活。回到家等着她的是做饭、洗衣、织布、纳鞋。接连三个孩子的降生,更让她一刻也不得停歇。孩子们可怜,她想让他们活的像个人样,岂不知她更可怜。她总是趁着孩子们熟睡天不亮就急冲冲去地坝,太阳升起又赶回家做一家老小的饭,头顾不得梳,绕上一圈盘在头顶,可以顶几天,她常说的话就是“还有活要干,种地也要种人头里”。作为农民,她没有出人头地的途径,她也羡慕那些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要是有机会,她一定能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命运无奈,她只能将这份对生活的努力付诸农活,她是队里第一个秧田插上秧的,也是队里第一个收割稻谷的,也是第一个点上洋芋的,凡事不落后于人,不给家里拖后腿 是她的强也是她的命。
生产队没有人做会计,算账琐碎费脑容易出错,还常受到队里人算账不公的质疑,她不怕,她觉得没能捧上公家饭碗,不能算为公家做事,做个会计也算是为公家服务,这一接手就是几十年,对于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她来说,算好算清账并非易事,晚上等到孩子们恬然入睡,她才在昏黄的灯光下,拿起笔算算写写,那时没有计算器,全靠人算,为了不出错,她一遍又一遍的计算着,错了再算,不懂就问,就这样一干几十年,抽屉里一本本厚重的账簿,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是她对工作的态度与责任。大姑去世后我才得知,这么多年的会计工作,她居然没有收过队里一分酬劳,即使后来条件提高,她也坚持不收。她总盼着能为公家做点事,这算是她的一个心愿。她一直以来都有一颗向着党、向着国家的炽热红心。少年时,她就是队里的红积极分子,绰着红缨枪,去南城门站岗放哨,晚上和小伙伴比背《毛泽东语录》,女子不能当兵报效祖国,怀着热诚爱党爱国新的她,用她手中的红缨枪,心中的“红本本”表达着炽热的报国心。那短暂而炽烈的红色岁月成为她一生中最为荣光的岁月,她第一次离党这么近。 夏日夜晚,她带着孩子们犁着包谷,唱着“东方红,太阳升…….”,陶醉在歌声里的她是在向往着那个红色的革命年代吧。癌症确诊,到全身扩散,短的来不及实现夙愿,在知道自己命不久矣的时候,她提出要去延安革命圣地走走,儿女们驱车数百公里,载着她探访歌声中的“南泥湾”,寻找当年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住过的窑洞,寻找“纺线线,绣红旗”的遗址,路上她开心的唱着“东方红”“打靶归来”“我是一个兵”…….,一路红歌飘扬,响遏行云,似乎带着她回到那无忧无虑又充满激情的红色岁月。
她一辈子都践行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中国传统精神。她对自己极其苛刻,不允许自己吃好,哪怕是一颗鸡蛋,再饿也不舍得买一个炕炕馍,更不要说面皮了,她总想着自己赚钱不多,得攒着一分一毫,这也是洋县老一辈人的作风——节俭持家。她还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懒惰,早上总是天微亮就开始一天的劳作,一辈子没睡过懒觉,偶尔多睡一会,她就像犯了莫大错误一样,不能原谅自己,老念念叨叨“怎么会这样,从来没有的事呢”,你能想象她从未睡过午觉吗?炎炎夏日,眼皮打架,她也有不睡的理由,织毛衣,做点针线对她来说就是最大的休闲。晚上的任务不完成,绝不睡觉。有一次,家里忙着犁包谷,赶着第二天的大太阳,她无论如何都要犁完,孩子们都不理解,明天干也可以嘛,她不行,硬是一个人干到天亮,她一辈子就是这样苛刻对待自己,高度的自律让她总能成为一把好手。对自己如此严苛的她对别人却能温和以待。小时候,娘家的孩子们最喜欢去大姑家,大姑总能变戏法一样,变出各种好吃的美食。简单的鸡蛋茶,复杂的炸元宵,难得的炖鸡,她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们对吃的渴望。临走时,她总是赶上来,给每个孩子的包包塞满吃的,瓜子花生、米花糖虫虫糖,有时候就是几个煮鸡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说,“吃”成为我们最大的幸福,让从小缺少关爱的我们感受到一丝关爱。那时候家家困难,过年发压岁钱都成了大人们的负担,去大姑家,年年都能收到超乎想象的压岁钱,她就这样将自己从口头上刮下来的“大钞”没心没肺的发给侄子外甥们,多年来毫无怨言。犹记得今年过年,我去探望她,她已经病入膏肓,无力招待,她看到我和弟弟,掏出一袋爆米花,非要让我们带上吃,一边一把一把塞着米花,一边已经泪流满面,当年往我口袋塞吃货的情景再次浮现在脑海,有大姑在,我们还是那个贪吃的孩子;她走了,我们就成了少人疼爱的大人。她就这样傻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委屈了一辈子。即便是陌生人,她也能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待他们,有一年,一河南女人来南坝投靠亲戚,到了才发现亲戚早已搬走,又无路费回家,女人愁容满面,大姑毫不犹豫的掏出二十块钱让她坐车,女人走了,她又想到没给粮票,七十年代末没粮票可吃不了饭堂,她马上催促辜负骑上自行车硬是赶到城关中学门上,把宝贵的粮票交到女人手里。她就是这样一个对自己心硬如铁,对别人心软的“傻人”。她也用她的行为诠释着为人“仁义”之道。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说起大姑会的活计,那可真是不少。她总是那么乐学、好学。门上的婶婶们是缝纫裁剪的一把好手,饭后撮个空她就钻进婶婶家学裁剪,过年时全家人都穿着大姑亲手剪裁缝制的新款衣服,有时候是军服,有时候是格子衫,有时候是中山装。九十年代流行打毛衣,那都是闲的慌的小媳妇在太阳地下边晒太阳边飞舞着双手 ,大姑羡慕的不行,不会就学,这怎么能难倒好学的大姑,搬个凳子坐旁边让别人教, 自己买上书学着,流行什么就织什么,过年时全家人又穿上大姑做的毛衣。就是她六十多岁了,洋县流行毛线棉窝窝,买上鞋底和毛线,成本不高就能勾上一双,大姑也不放过紧跟流行的机会,自己学自己做,全家都有了,连我老爸的也做上,她总有一颗家人开心她就开心的善良,为了让家里人穿的新颖时尚,她一辈子都在学做女红。她做的衣服总能跟上流行的趋势,我记得有一年流行对襟盘扣衣裙,她琢磨着就给我和表姐一人做了一件,可是她做得衣服又有哪一件穿在自己身上呢?
大姑辛苦一辈,操劳一辈。虽然出身农家,未得先进的教育,她却用她的一生诠释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仁义为人,仁义做事,活得坦坦荡荡。
本文为“新健康杯”我的父亲母亲征文活动参赛作品,请大家转发支持!洋县新健康医养产业集团由洋县新健康医院、新健康老年公寓、新健康健康管理服务公司、新健康职业培训学校组成。近几年来,集团在医养结合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养老事业融入大健康产业。初步形成了以康复医院为支撑,以老年公寓托管日间照料中心和居家上门服务连锁经营为载体,以互联网+物联网+智慧养老公司化管理为运行模式,以职业培训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智慧养老、旅居养老,倾力打造汉中文化旅游养生养老新模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753.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