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德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饮和食德”说穿了就是食应有德、好好吃饭。
我们与食物有说不清的因缘,有德于食、好好吃饭,如善待我们的亲人。
明清之际教育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以“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为德。“质而洁”“约而精”简单说,不铺张,不浪费,便是“食德”。但,还不够,食德作为修养,应是我们与食物彼此互相成全、互相担待的过程。
譬如,活到一把岁数了,谢天谢地谢亲谢师,当然也应谢恩于养活我们的食物,没有它们,没有我们。小麦、莜麦、燕麦、高粱、大米、小米、玉米、糜子、黍子、花生、红薯、土豆……前赴后继,成全了肉身,也滋养了精神。却顾来径,翠微苍苍,那些五谷杂粮、蔬菜瓜果、肉蛋奶茶,都铺垫成了我们走过路,无一寸发肤不是它们,无一颦一笑不来自它们,无一日无有它们。来日方长,未来可期,我们终将化为彼此,也成全彼此。如此大恩,不应怀德于心么?
在农村,谷物即将成熟时最美,如待嫁新娘为女人一生最美时刻,无论味道、身段和姿色皆能迷人诱人。执子之手,与子成说,它们也许是我们前世的新娘或者新郎,我们相互对视有如恋人,某一刻我会忍不住与它们作夫妻对拜。有一种朴素的相依属于人与食物之间的相约,有一种简极的贪恋穿过时光山河,穿过无数机缘巧合,也穿过我们腑胃,终将成全我们成为彼此的食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便是我,我便是你。
古人敬衣惜食,并非全是惜物节俭,惜食惜衣缘在惜福惜缘。如基督徒饭前的祷告,感念食物如恩泽,诚敬于食的那份恭敬,于人之身心都是一种补足,让你远离傲慢荒蛮,放下自大自私,于人于物极有裨益。我们没有这样正式的谢饭仪式,但关于惜食的诸多规矩皆指向“饮和食德”。“食德”填补了我们文化中关于敬食的精神空白,乃至成为信仰,让我们领悟、获得来自它们汹涌而来的美,如光浸透,如风簇拥。若食在天有灵,料它们也这么想。
世间腌臜对食物越是看重,越是拿“食”和“吃”做了畸形表达的媒介,拿捏不好发展到最后极端如嗜血独夫,以杀心取乐,以施虐自娱。对食物的浪费和奢靡,如杀伐过重之下的屠戮,暴殄天物,放浪形骸,愈阔绰愈作贱,愈放任愈粗鲁。自上而下、上行下效,如酒池肉林,如朱门酒臭,如宫庭宴乐,如满汉全席,及至民间便借了“纵欲无度”的魂,大摆筵席,纵欲虐食,吃相难看,食不惊人吃不休。
吃甚,且不去说,只看吃的“战场”便能探知其中山呼海啸的盛况。比如,单位招待场所的超大圆桌越转越大,画出最大同心圆、最小公约数,层层叠叠,包罗万象,酒店包间也紧跟其上,甚嚣尘上,辟出规模宏大的豪华包间,豪绰雄壮类于星级总统套房。欲壑难平,终为其累。不论饕餮、朵颐、杯盘狼藉,还是酒囊、饭袋、狼吞虎咽,吃相太差或粗野或土豪,总是没教养,修养不足。即便理直气壮地花自己钱、吃自家饭也不允许,浪费的终究是天下之物、命定之数,非一家一户之私。

在农村生活时,身边的长辈们对食物的敬惜令人发指。他们经过诸多刻骨铭心的饥饿,视粮如命,惜食如金。收割麦子时,一双粗手四下摸索如筛子,即便掉进土里的一粒麦子,也要用手刨开土坷拈起来,要是自己手中的干粮掉进土里,他们也一样毫不犹豫地迅速用手拈起来吃掉,动作熟练,一气呵成,毫不避讳,毫无违和。若是实在怕手里的食物掉渣,便用土布帕子托着,如吃饼吃馍,酥饼酥馍再多的馍花和饼渣,哪怕细小的碎屑都会乖乖聚成一撮倒进嘴里,绝不给“敌人”留下一粒粮食。跟在他们身后,我们自然慢慢跑成了他们“食德”的龙套,对杯盘中的饮食再无轻贱之心。
大学期间,曾有一次于同学宿舍聚餐,那时清贫,食物比较简单,各自从食堂打一份饭菜凑到一起便可开席。记得,那个宿舍的桌子疏于打理,污渍斑斑,油腻不堪,怎么都擦不干净,尤其是桌面油渍不好处理。其中一个同学,竟然想出妙招,用刚打来的热馒头掰开擦桌子,等我准备制止,已经来不及了,结果除油渍的效果奇佳,他很得意。我却万分心疼那些用作擦桌子的粮食,从此对他也坏了印象,至今想起那些掰开用作抹布的馒头,心中尤有痛惜。那些父兄们从土坷里,要扒出多少粒麦子才能凑成那几个馒头,他一定不知道,但我知道,所以不忍,对他的行为不能接受,似乎他侮辱了我的兄弟。
某日,在家中熬小米稀饭,正宗的山西小米“沁州黄”,达到一定浓度就成了金黄的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粥,具有惊人的黏稠,渐至冷却之后,沿碗边啜食直至吮吸完整碗粥,绝无任何残渣,连一粒米都不会遗留于碗壁,用过的碗在阳光下干净得闪闪发亮,光洁如洗,好像不曾用过。
我记起小时候常常惊叹于这样极端的“干净”,醉心于自己的“杰作”,不忍破坏一坨米粥的整体造型,好像它是一坨金子,更不允许自己浪费一点粮食,哪怕是那样微小的金黄色的一粒小米。
有人问,食德在哪里?食德就在那只喝过粥的闪闪发亮的碗里吧。如今,一眼初见,有如重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2103.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