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境界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首篇首章,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太大了。
自不必说,前二者是伏笔,最后一层才是要表达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人们(多指当时的统治者,包括诸侯、大夫、士)不了解我,不按我创造的把整个人类引向光明的理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去办,而我不灰心不气馁,退而为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想,并系统的传授给弟子。这样去做,也能使自己修炼成君子。
孔子的人生规划和经历,充分印证了这番话。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君子不愠的境界,应该是五十岁之后才能达到。有人说这是孔子自己乾卦中的六爻。少年时期心无旁骛刻苦学习精心钻研。青年时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面对国与国互相攻伐、诸侯内部以下犯上、家族内部纲常紊乱,义不容辞的把救国于危难解民于倒悬作为自己责任。中年时期终于找到了社会走向文明与和谐的捷径,那就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君臣义、兄弟睦、夫妇和。中年稍后,理论致精致纯,应用于社会,可是时过境迁,时间不可倒流;杀伐纷争是主流,严刑峻法是常态。也只能是以积极用世的心态明知不可而为之。到了晚年见怪不怪,赞成也好反对也罢都能听得进去,修炼得内方外圆,自己的修为符合天地大仁(最本质的规律)要求,自己的处事又温文尔雅笃实敦厚,和谁都合得来。这就是穷困时的君子境界。

孔子大半生,怀揣理想,以恢复周礼和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积极用世介绍学生参与政治,甚至有时赤膊上阵,推销自己,非常希望得到重用。可是事与愿违,列强诸侯先是敬而远之,后来竟然有的国家公开反对。所以颠沛流离,到处碰壁,坐着花轱辘车,心情灰暗,竟然得了胃下垂的毛病。孔子及弟子被困在陈蔡之间,断粮数日,子路问老师,我们拯救社会的理想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降低一下我们的理论设计。孔子不言,用最得意的弟子颜渊的话表达心声,设计不出来好的治国方略是我们读书人的羞耻;而已经规划出了致精致纯的社会发展愿景,统治者不采用是掌权者的耻辱。这可能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境界吧。
“学”和“习”大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学”繁体为“學”,下边的“子”指小孩,秃宝盖指房子,上边是两只成人的手,中间类似渔网,“学”按照会意字的解释,大概是,两个成年人,在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着野兽伤害不了的安全环境中,交给小孩日后生活可能用得到的捕鱼结网之类的技术;“习”繁体为“習”,羽毛代表小鸟,“白”指白天,代表环境,也按照会意字解释一下,小鸟在光线非常好的白天练习飞翔。那么学习就可以解释为,理论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加以练习,前边加上“时”指在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借鉴古人前人老师的经验,形成思想上的认识,然后经常温习巩固,是多么快乐的事情,这是第一层“乐”。现在不好的现象是,复习总是和备考联系起来,把原本快乐的“习”搞得痛苦莫名。实际上,人是乐意复习练习的。自己学习开车的经历深有体会,把一堆钢铁开走真是非常高兴。人的读书过程也基本上是少年时在别人的指导下读少量的经典,中年自主阅读大量的篇什,因为精力充沛辨别能力逐渐增强,老年体力不济从过去读过的书中捡拾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来养生。自己深有体会,看看自己过去读过的东西,有可能还有新的见解,真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情。

朋友是人生中重要的人脉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朋友就更加重要,一是因为当时人烟稀少,在中原地区走出几十里没有人家的情况也是有的;二是当时百家争鸣,后世认为是学术自由,其实是当时思想比较混乱。所以这个朋友应该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是对当时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社会开出相同治理药方的人。同时这个朋友又是一个有能力有做为的人,绝不是畏首畏尾手无缚鸡之力胆小怕事的文弱书生。有思想、有见地、有韬略、有做为的朋友,不远千里来投奔我支持我,应该多么高兴呀!这是第二层喜悦。
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四种人最快乐:懵懂未开的小孩光着屁股不厌其烦不知脏净地和尿泥;外科医生出色的完成手术,洗手欣慰地看着解除痛苦的病人,吹着口哨奏小曲儿;做手工的木匠经过精雕细琢完成一件完美家具,自己叼着烟袋抚摸把玩;艺术家绞尽脑汁费劲把力完成作品,独自欣赏。也有说四大喜事: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童子金榜题名时。实际上君子仁人最高兴的事情是,自己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并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和谐黎庶富足,没有纷争与战事,人人都活得恬淡自然精神愉悦。但是人生不如意者十八九,哪有那么多坦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君子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困顿无招,还能保持一颗纯洁的心,并且心态乐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4816.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