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家 小编碎碎念 正文 下一篇:

感受日本的“古典时间”

对日本这个东邻岛国的感觉,国人始终是五味杂陈,恨其野蛮霸道卑鄙无耻,又为其文明发展好奇不已。我一直喜欢日本文学中的清寂,喜爱着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奎吾,这本《西日本时间》将呈现怎样一个日本呢?

小编碎碎念"忠臣藏"的故乡与消费古典的图片

全书19篇,每一篇都老长老长的,完全可视为学术写作,这与作者贺桂梅北大学者的身份密不可分。因为作者非一般意义上的散文作家,没有凭感性和直觉而写得花枝烂漫摇曳多姿,随处可见的是理性的思考和严肃的阐释。故而,尽管文风平实而亲切,却不宜一气读太多,怕的是跟不上作者思索的脚步,唐突了美文,弄个消化不良。

这个集子抓住了“乡愁”、“霉味”、“寂的美学”、“寺庙”、“神道”与“大学生”这几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都是通过几篇独立成文的篇章来构成,以作者的行踪为脉络,沿途所见生发开各种思考,杂糅进自己的学识与视野,是一本深入浅出、不可多得的学理性散文。

第一部分讲了神户给人的乡愁感觉,通过电车自杀事件透析了日本社会的民众心理,看京都红叶了解了寺庙的内在,此外还有奈良给人最古都的感觉。一边行走一边感受,在异国寻找乡愁,在日本寻觅大唐,日本与中国有太多的”形似”,深入骨髓来看,却无多少”神似“。尽管以盛唐为师, 却几经改造,成为全新的自我。只是,若能亲历其间,定也会有恍然穿越回大唐的迷惑吧!

西日本的海与山》和《”忠臣藏”的故乡与消费古典》两篇文章,这两篇其实质都在探讨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在一个叫出石町的小镇,不仅停车场免费,而且看车员会发给游客小册子,册子上将当地风物人情美景美情交待得清楚明白,于无声交接中,已有效地将游客纳入整个旅游产业的链条中,为这一”倒贴”的聪明做法点个赞!

江户元禄时期47个武士为藩主复仇的故事,构成了日本社会武士精神,而在”忠臣藏”的故乡播州赤穗城,更将一个深具历史影响力的故事与国家文 化产业、地方政府、各个环节的景点旅游策划,以及与之关联的历史叙述和文化叙事的重构等结合,将旅游业做成了一部现实的几乎有行为艺术色彩的大文化剧,让人一踏上这片土地,便有进入情节的带入感,如此布局,是不是挺成功的?

在这两篇文章里,作者充满着对历史的思考,她通过游览参观,觉察出了日本文物的”霉味”,对忠魂、义士等特定名词的内涵进行了思索,由此对 日本的”古典精神”有了更多体悟,更对日本人对于侵略历史的虚无感表达了愤懑与嘲讽。这个国度,让旧物真实地存在,却又将历史可笑地遗忘, 真真儿奇葩一个啊!

“寂”是什么?孤独,寂寞?日本人并不如此诠释。在他们的字典里,“寂”乃空寂、闲寂,虽处于孤单的状态,心灵却是丰盈的,充盈着美得不可方物的情韵与情感,进入了一种博大的与自然相呼应的内在律动之中。作者在王隐堂用饭、品茶,见识了典型的日式空寂茶茶室。真是出乎想象啊,进茶室前须净口净手,并且是从墙上的一个特制的小口“爬”进品茶间。这也太具仪式感了!茶室里,除了清茶一杯,便只剩下自己洗净了各 种欲念的身体。在日本美学里,“寂”是被作为“风雅之寂”来追求的,其背后包含着某种“人”的被动性,以及因被动性而来的主动性。人于外 在的“无”才有了内心的“有”,在忘我沉醉中看到了更为广大的世界和更幽微的欲念的契机。《从“寂”的美学与王隐堂》这篇写得好唯心玄妙 ,读者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有所感悟。

日本人对于花草树木,有着某种超出常情的细致与耐心,讲究的不仅是日常生活的情调,更是一种仪式感的
敬奉。樱花之于日本,是国花,也是美学,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意蕴深厚的象征。《感受自然与樱花游》一文写到,每至樱花烂漫的季节,便到了全民出游的时节。人们在花下尽情游乐, 不是那种叽叽喳喳的嘈杂,而是完全自然而安详的放松与自在。樱花,意喻着生命之美好短促,意喻着迸发之激烈而灿烂,人赏樱花,身处自然且与自然交互融合,那是对于自然生命的一种神学式的膜拜。

读这两篇,感触最深的是日本人对于仪式感的重视。我以为,那不仅是对于传统文化与大自然的顶礼膜拜难以割舍,同时也是远离大陆的岛国心理折射,他们太需要抓住点什么,来换取神灵的庇佑。

以“寺庙”为主的几个篇章里,作者在宇治川感受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领略了古老的时间在动与静之间的张力显现;在彦 根古城的天守阁看了可爱的吉祥物武士小猫“小彦”,也看到了受过工业污染的琵琶胡如何蝶变新生。

但,作者看得最多的还是寺庙。日本佛教寺庙的主要功能是安葬死者和主办法事,这其中包含着日本人独特的生死观。死者以空间的物的形态存在着,是依然与生者共存于同一世界里。在奥之院,在这个大公墓里,到处弥漫着一种凛冽肃穆的氛围。可是,走在路上的游客依旧视之为旅游的场所,无限惬意。作者从中悟到:宗教本身是可以直面死亡与苦难的,是对于脆弱之人的一种抚慰。

在日本文化里,始终萦绕着一个“缺席的在场”式的中心,那就是对死亡和无常的感受与感悟。樱花、武士道、寂的美学,无不是以死亡作为一种背景和先决条件,它们与生或生者是构成物的两面。

飞鸟寺是日本最古老的寺庙,在这个小小寺庙里,隐藏着日本历史的许多秘密:大河民族内部皇族与豪族的争斗,佛法与神道的分歧、律令制国家的起源与佛教的传播等;宇治川之侧的平等院,与日币有着莫大关联:日元的十元硬币上,是平等院的凤凰堂,而万元纸币上,则是凤凰堂屋顶的青铜制瑞鸟凤凰;比叡山上
,延历寺让人看到了佛教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的强大力量。

当了解了净土真宗的开山祖师亲鸾的修行故事,空海与最澄相爱相杀的“交际”故事,你会感叹:虽然宗教本身宣示作为“真理”、代表“真实的 佛陀”而要求信徒完全投入,但在面临对抗性的他种教义时,宗教本身的政治性才会鲜明地显示出来。事实上,整个日本的宗教性,又何尝不是一 部明确的政治史,只不过政治介入的方式可能不同。寺庙的一切不仅是历史,也是“美”与“教育”的内容,让人感觉到萦绕在当下西日本社会生 活中的那种古老的氛围,一种仿佛要让历史活过来的氛围。

到了《神户之名》这一篇,作者的笔触触及到了日本社会的核心,那就是关于神、神话与神社的信仰。

在神户市中心,在无比繁华与喧嚣之间,突然出现一小片绿色的开阔地,那就是生田神社,神宫背后有一片圈起来的古老的树丛,被称为”生田的森林”,在古老与时尚,繁华与肃穆之间,呈现了一种怪诞的对比。不仅神户,在整个日本你会发现处处存有这种奇特的反差:寺庙外是无比喧哗,是活人世界的日常景观,而寺庙里供奉着各种看不见的神体,在日本传统的文化逻辑中,似乎只要人死去,无论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被列入祖先、氏神的行列。神社的存在,正是提示着另一个世界的存在,那里被称为”神域”,也是活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神户”虽已进入现代社会,但仍作为”神”的”户”民存在,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古老的因子都还深深嵌在户民的骨子里。

在中国,对于佛教的信仰,大都类似于一种文化习俗,沉积在乡村日常生活中,见佛拜佛,随意为之;在日本,许多人也不是特别信神,但每到一个神社前也会拜一拜,觉得不拜会有麻烦。但日本与中国佛教的不同,在于它在很长时间里是作为国家宗教而存在。上升到国家层面,也就跟政权之类的扯上了关系,如为摆脱奈良贵族与僧侣集团而决定迁都的恒武天皇,在通过最澄、空海的佛教建立一种国家信仰的同时,也通过伊势的神宫信仰,来确立皇族与氏神信仰的正统性。

伊势神宫正统的获得,与”式年迁宫”制度的确立,都形成于曰本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权转移过程中。伊势神宫一边是天皇制的象征,同时也在曲折的历史中逐渐扩散为日本的全民宗教。由于明治时代的近代天皇制与神道教作为国家宗教的确立,神社信仰被纳入”绝对主义王权”的象征体系,转化为日本近代国家的象征,从而与国家主义不分彼此地联系在一起。借助于神道信仰,中央集权的国民国家体制获得了制度化实践的合法性。当神道信仰被绑定在现代民族国家这样一个暴力机器单位中时,从民族独立和国家自卫到帝国主义,也就是一步之遥了。

神宫前主道两侧,有绿树、石灯笼、日式的二层小楼、深巷,还有古旧石墙,一切那布满了日式的平和与美丽,但作为中国人的贺桂梅却感到了一丝不安与紧张。究其实,就是日本人那种想象的共同体,让人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

写了许多或真实或想像中的”物”之后,作者最后将目光少许地投向了”人”一一笔墨之少与她本身不懂日语有关,加之是位严肃的学者,除了教书便是游历,实在没法与人多打交道。一同陪同她游历的阳子夫妇亲切可爱,对她照顾周全,结下了深厚友谊。她的学生们也懂事听话,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生活优渥,精神自由,他们并不想去旅游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因为觉得日本已经够好了,而他们的父母,也不像中国父母那样有种强烈的”望子成龙“心态,愿意自己的孩子一辈子平平安安待在自己身边就行了。这与我们平素听闻的日本学生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有些不同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4223.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