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得其乐”的教育 | 读书

假期,花了四个半天读完了《心流》这本书,又花了一整个下午整理了读书笔记。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张A4纸。整本书的精华,都浓缩在这一张A4纸上了。这里,我并不想做一个复读机,把《心流》这本书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只是说说自己读完后比较有感触的几点。
1“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这种性格的人能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乐趣,能在困顿中体验快乐。工作时,能在重复的动作中找到乐趣,迎接挑战;闲暇时,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进行生活的再创造。以下四点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确立目标;全神贯注(集中注意力);避免过于自我;从当前的体验中获得乐趣。
站在教育的角度上看,学校的教育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这样,即使他们在从学校毕业后,走入社会,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能保持儿时那种兴奋之感,自然地保持着终身学习的状态。
昨天,上午在学校写了一会儿字,下午,我们去学生家家访。二年级一个很喜欢问问题的小女孩问我:“老师,你们住哪里啊?”我反应了一下,明白了她的意思。我的宿舍是二年级教室隔出来的一间房,小朋友们都知道我们是住在学校的,她应该是想问:放假这几天,老师都去了哪儿。
“我们这几天就住在学校啊,前几天还去了你的一个同学家。”
“老师,你在学校里干什么呀?”
“老师在学校里读书、写字。”
“老师,你也要读书吗?”
“是啊。老师也要学习的,也要每天练习写字,才能写得越来越好,就像你们一样。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就算我们不在学校里读书了,还是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
2“自成目标”
“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作为一名老师,若是为体会跟小孩子沟通的乐趣而教导他们,而不是在于要把他们培养成良好的公民,这就是自成目标了。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为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动的结果中。
由此,看看我们的教学:我们是不是太过于关注结果(分数)了?小孩子为什么会厌学?不是因为学习无趣,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太期望结果了。结果是未知的,而过程是可以控制把握的。正如中国有句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来支教之前,我在网上查找了很多信息,有一种说法:支教就是去体验生活。既然是体验生活,一两年的时候已经够了,为什么还要去继续体验呢?是时候,让我们对“体验”这个词重新做个解释了。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体验。我们吃饭,睡觉,发呆,看书,看电视,看手机,运动······每一种活动都是体验。只不过,不同的体验会有不同的体验品质。《心流》这本书中,作者在心流的基础上,提出了“最优体验”。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几乎是不流动的,视野局限于屏幕之间,带来的享受和阅读一本书绝对是不同的;而我们自己看一本书,和把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给别人听,又是不一样的体验。
在一种体验活动中,一个人感到欣喜,而内心和谐;生活中有挑战,有挑战而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一种能自觉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更自信,自我变得更复杂。这样的最优体验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源泉。体验的过程,正是“自成目标”的反应。
作者还讲到了“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在“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中,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不含糊;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做的事、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第四是“投入”,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最后是“挑战”,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3“自成意义”
“自成意义”——这是我根据书中上述两个说法(“自得其乐”和“自成目标”),自己拟定的一个词。不是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有意义”。当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顿饭菜,哪怕做出的饭菜并不是那么美味,做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一个平凡人到底能贡献什么?这样的问题一直就是没有答案的。没有人能给出我们明确的答案,因为每个个体的独特性,选择的不同,答案永远不是唯一的。在我们不断寻找意义的过程中,意义会自现的,价值也会自现的。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2848.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