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家 小编碎碎念 正文 下一篇:

田野的落穗

我对日记资料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源源不断地接触到这方面的资料,遇眼必录,为着指导学生写日记之用,也为撰写关于日记专文之用。
今日又在《语文报》上得到日本一名高中生写的日记,全文抄录。

附记:1984年,从教的第四个学期,教学之余有意识积累日记研究资料,为日记教学指导和研究服务。所谓“源源不断”,其实少得可怜。不像后来有了电脑,有了“百度”,那才真的叫“源源不断”。

1984年7月18日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泛览日记资料,起草《和中学生谈日记》提纲,此为第三稿。

附记:7月18日,是我写作第一部书稿启动的日子,当时工作两年整,已经着手对日记教学进行比较系统的反思和梳理。想不到,这次尝试居然取得了成功。虽然是薄薄不足百页的小书,对于一个任教才两年的年青老师而言,也是一次超常规的挑战。
那时,专门与中学生谈日记的书在语文界还是空白,无法效仿,所以,我的书稿体例完全是原创的,探索的。

1984年7月22日

续写《和中学生谈日记》书稿,昨日完成《漫步在日记的原野上》(引言)、《做文学的音阶练习》。
今日开始了《庄严的工作 神奇的力量》一节。

1984年8月10日

第一读者

《和中学生谈日记》已完成了七个部分,约50页。第一个浏览这部书稿的是王桂云。
下午,她不嫌草稿修修改改,耐心地看到底,又预祝我成功。
我一定争取在暑期内圆满完成全书草稿,把第一稿写下来,再慢慢修改、加工。

附记:第一次写书,是一次艰难的写作之旅,遇到的困难很多,特别需要一种鼓动,一种激励,一种支持。恋人当时非常称职地担当此任,所以,“军功章”里应该有她的一半。

1984年9月4日

忙!

十日不写日记,两年中极少的现象;十天来这么忙,也是工作以来少有的。
近来宿舍乔迁,新任高三(1)班主任,家中小妹出嫁(8月30日),漆工漆床,学校补课,各种事务蜂拥而至,弄得我不能正常写日记、看报、写信、午休,甚至无暇理发、刮胡子,宿舍也没空收拾,真是忙!忙!忙!
……

1984年10月18日

日记,这种从前不被重视的文体现在开始引人注目了,我两年来志在专攻日记真的是选准了课题。研究日记也大有可为,此后仍当尽力于此。选定了方向就走下去,切勿见异思迁。
《青少年日记》编辑部来信,热情希望我为办报效力,多鼓励之词。

附记:《青少年日记》(山西)的前身是报纸,后改为杂志。
将“日记”与“课题”联系起来了,可见当时已经有了明确的日记“研究”意识。

1984年10月30日

我的逸闻

侄儿昕明笑盈盈地告诉我,张加宏老师给他们讲了一则故事:
说是我们这儿有个人小时候勤奋读书,人称“书呆子”。一个人躲在胡桑田里,人家走了,他还捧着书在读。有时在潘堡河东岸高声朗读、背诵,河西的人都听得明白。社员们放工了,他还在那儿读书。下一次他们来土围子做工,又遇上河东那个少年。听说河东的少年后来考上了大学。
人们往往以这个人的学习精神,告诫孩子们好好读书。这人就是我们班程昕明同学的叔叔,现在在我们唐洋中学教高中语文。

附记:这段故事人们传了很久,原来还真有来头。

1984年12月3日

脱俗的陪嫁

我女朋友是很有见地的一个少女,她主动地毅然决定帮我打一张书橱,这本是我应该自办的事,她竟做了。这是我的夙愿,梦寐以求的事,是她帮我完成了。我对此举是深为敬佩的。在这小小的乡村,农村人的嫁妆,很少听说有陪书橱的。

附记:这张书橱跟随我们进城,几次搬家都少不了它。

1984年12月23日

昨日、今日抄稿近万字,占三分之一了,虽握管之寒,冻疮累生也不顾(时零下5-7度)。

附记:当时没有电脑,全凭手抄。“爬格子”的“爬”用得太形象了。

1984年12月26日

给全班同学买了贺年片,中午一张张写着“某某进步”,其意总在盼着他们日有长进,月有大进,年有跃进。

附记:给全班同学送贺卡,而且一张张的写,当时真有一股子热情。要是有一个同学保存至今,那才叫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9875.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