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家 小编碎碎念 正文 下一篇:

永远眷恋的故乡

位于资江河畔的马迹塘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充满神奇色彩的千年古镇。我四岁时随父母从新化到马迹塘,在这生活了十几年。度过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光。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马迹塘镇位于资江中上游,距离桃江县城约45公里。东面与大粟港相连,西南与安化县接界,北与本县的武潭镇隔江相望。

马迹塘这一地名,源渊于三国时期关公跃马飞越沂溪河留下足迹而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传说中的关羽南征北战,英勇无畏。某天,关公骑着赤免马过沂溪时,赤免马一声长啸、腾空而起,一足点过微露水面的一块礁石,在礁石上留下马足痕迹。如今在沂溪河那块礁石上,硕大的马迹印仍清晰可见。

 

据《益阳县志》记载:清民时期,马迹塘镇已成为益阳上乡第一市。街长三里货物殷实,有牙行20多家,商店400余家,客栈72家。四庵七祠八座庙形成三街六巷九码头。那时,当地人对关公很崇拜,寺庙和宗堂可见关羽雕像和枣红战马。(文革后这些雕像大都毁掉了)。

当时最热闹的应属当街那些码头了。码头上人来人往,板车,三轮车来往如梭。路旁到处堆积着煤、竹、木、石灰,焦炭等,这些都是等着通过水路运往安化等地的货物。

七十年代前,马迹塘镇的木吊脚楼成为资江风光一绝。大大小小的街巷是资江中游最繁华的重要商埠码头。这些年来随着马迹塘水电站的修建,资江水位随之增高,那些古老的码头大多被水淹没。(如“洋船”码头。)

 

1985年,三里洲沂溪河上建起了一座板拉桥。这是国内第一座利用板拉工艺而建成的桥梁。三十多年了,这座桥仍是马迹塘镇通往三里洲的唯一通道。每天清晨,常有三里洲的菜农挑着一担担或是细嫩清脆的黄瓜、或是嫩嫩的韭菜、或是爽口清脆的土豆晃晃悠悠的走过这座桥来到集镇叫卖。镇上的居民也就随时可吃到清脆欲滴、新鲜可口的蔬菜。

坐落在九岗山下的这一湘中小镇,依傍在资江河与沂溪河的交汇之处。河水清澈碧蓝静静地流淌。青山绿水使这个形状如塘的小镇显得清秀而宁静。旧时水路交通的发达,曾给这个小镇,帶来过兴盛和繁荣。后来随着水路交通的萧条,水道驿站和各大码头的渐渐消失,那条铺着鹅卵石的古色古香的老街旧巷,已渐渐变得冷落,没有了往日的原貌和风韵。

 

马迹塘镇的地方文化丰富,尤其是“马迹塘故事”、舞龙舞狮、地花鼓、三棒鼓、踩高跷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名震一方。每到春节,五花八门的各种舞龙队,在人群中游曳穿梭。地花鼓,三棒鼓响遍在大街小巷。记得有一次我家来了两个打“三棒鼓”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口齿很流利,说词配上鼓点非常到位,韵味十足,听得人如醉如痴,有点似现在的脱口秀,那些台词显然是随口而出即兴编的。唱一次三棒鼓可以得到两角钱,或者更多。那时的大米是一角三分八一斤。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被称为“湘中一绝”的马迹塘“故事”是一种民间高台艺术,“故事”的表演形式以美、奇、巧、险为特点,其中的技巧耐人寻味。它不同于普通的踩高跷,而是将3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是取材于各种经典传奇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一般由小男孩、小女孩扮演,比如“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等。小演员立在高高的台上,做着滑稽的动作或是面带微笑,从大街上穿行而过。每年闹元宵,或者平时有什么大喜事,都少不了这种“扎”出来的故事作主打节目。每到这样的日子,本地乡民甚至周边的人们都纷纷赶来看热闹。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趣的一幕经常浮现:一男童手持着一把红色的油纸伞,伞边站立着一位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少女。造形生动、栩栩如生。

 

马迹塘镇的皮万兴药店、油纸伞、和油炸豆腐是当年马迹塘镇的百年老字号,堪称马迹塘“三绝”。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时的制伞业,已到鼎盛时期,很有名气。油纸伞可用来遮雨也可挡太阳。那些穿着艳丽,打扮入时的时髦女郎,撑着一把印着各种图案的油纸花伞穿行在大街小巷上,是这个江南小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退休后的这几年里,我去过云南的大理古镇,广西的黄姚古镇……,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马迹塘古镇。这里有我童年的故事,有我对父母以及亲人的怀念。离开家乡已五十年了,那些古老的歌谣依旧带着家乡的味道。那些已经远去的陈年旧事仍在我的心中萦绕。

到了喜欢怀旧的年龄,便会常常想起我的故乡。最留恋家乡小镇的那条小街。漫步街头,透过一扇扇古老的木门,童年与玩伴一起玩耍、一起打闹的情景似乎就浮现在眼前。

走在家乡那条古色古香的小镇的老街上,穿越的是历史,品味的是人生。

时光流逝,岁月沧桑。老街就像历史留下来的一本厚重的书,街头巷尾都是韵味。

老了,常去小镇走一走,对在外多年的游子来说,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乐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9567.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