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桃花源

一千多年过去了,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仍在我们心中。“桃花源记”的故事,最后以刘子骥寻而不得作结尾,令人好奇,令人回味。

 

从那句“忘路之远近”开始,打渔人开启了一段奇幻的旅程。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偷盗,没有金钱,他受到了热情的款待,所有人都真诚地请他喝酒、吃饭。然而渔人终究没有遵从桃花源中人们的叮嘱,他把桃花源告诉了太守,把那段忘路之远近的故事告诉了世人。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渔人为何那样做?陶渊明没有说,但读到这里时我的心中总会感到一阵悲凉,这大概是来自作者的悲凉——我并不相信渔人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太守纯粹是为了分享这个故事。东晋末年,政治的腐败让百姓民不聊生,还有军阀割据,战乱频发,与桃花源内的一派祥和形成鲜明对比。

 

也许是感受到了命运的不公,毁灭性的意念让渔人将事情的经过告诉太守。这是人性的自私。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私,我们得不到桃花园源,所以当渔人和太守派遣的人沿着标志去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心中的桃花源是不会对这样的人开放的。

像陶渊明这样的仁人志士为何穷尽一生也寻不得一片桃花源呢?

 

深尝黎民之苦,战乱之痛的陶渊明,纵使归隐山林也仍不甘地替天下百姓疾呼。

 

陶渊明的希望是所有人都在桃花源中其乐融融的生活,他为这个目标而努力了一生,最后只能用一篇《桃花源记》表达一生抱负。诗人的高傲和生不逢时的无奈注定了他仕途的失败,但在诗人心中,桃花源一直都在。

 

我们不能奢求身处一个完美的社会,创造一个完美的社会更不是百年可以做到的,况且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一个完美的社会真的存在吗?

 

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在不断探索,因为我们的心中,有桃花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9203.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