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唐僧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人物在中国堪称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不要说是无数次翻印的纸质版《西游记》在一代又一代的“教化”着国民,影响着世界。就是这部书衍生的文化产品,诸如所有的画册、电影等,还有那部电视剧《西游记》,自打开播之后,每年,特别是学生寒暑假期间,都要反复播放,这西游记,就是一个妥妥的“常青树”。
所谓“众口难调”,特别是精神产品,可以适合中国人,乃至于全世界的产品,《西游记》自然排位靠前!其主要原因就是那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非常贴近中国人和世界人的精神实际,与宗教具有密切关系。
人们崇拜西天佛祖如来,敬畏玉皇大帝,热爱孙悟空,喜欢猪八戒和沙僧,唯独是对唐僧,大多是颇有微词。比如,中国当年有比省部级还要高的大官,当时的中科院长郭沫若,对唐僧大加批判:“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毛泽东反对郭沫若的观点,提出:“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我想,这就是人性优劣的比较吧!
我觉得,研究一下“唐僧”精神,探讨一下“西游记”时代和我们今天当下的人性传承与演变,应该是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唐僧,在西游取经的过程中,应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是取经项目的发起人,是取经团队的领导,佛学造诣最高,最善良,是一尊真佛。
我觉得,对唐僧是什么态度,其实是一个人是否真心向善,是否真正“舍己为人”的一块试金石。在佛教中,这唐僧就是标杆、师范,那些口口声声说是“信佛”、“礼佛”的善男信女们,能够向唐僧学习,应该就是进入成佛的境界了。
如果是对唐僧不以为然,那他就是没有领略到善良的真谛。
为什么“唐僧精神”却在世俗眼光成为众矢之的呢?
这其实是人类美好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冲突。
人类进化文明之初,单纯朴实,摆一圈细木棍就是院套,外人则不再进入;官方人员可以“划地为牢”,关押犯罪的人员;因为一句诺言,可以等候良久,以至于在洪灾丧命。据说,那种原始的纯朴的社会形态,就是“礼治”的,原始的共产主义。在那种社会形态下,人们遵守“礼教”和法制,繁衍生息,走向了现在。
在佛学教义中,人们是有原罪的,只有修行,才可以有好的来世。凡是遭受的折磨惩罚,都是在“消业”,故而,“舍身饲虎”,“苦行僧”就成为时尚和可贵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僧就是善良的化身,就是人类文明进化中的主线,是人类人性正能量的外在表现形式。
唐僧的轻信,他的“烂忠厚”,他的呆里呆气,与他遭受的苦难是《西游记》作者着意表现的主题思想。最后,书中结尾,作者让孙悟空成了斗战胜佛,让猪八戒和沙僧成为什么使者,唯独让唐僧成为正儿八经的佛了,这就明显的表现了作者的意图。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自古至今,“杀善”,“虐善”,的事情屡屡皆是,乃至于有些善良的人得不到善报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尽管如此,善良依然是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绵延传承。这是因为,善良是人类之初的本性,是群居社会形态的必然需求。
无怨无悔的做善事,常怀悲悯恻隐之心,是人类文明的必然归宿和结果,这便是“唐僧”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11581.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