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家 小编碎碎念 正文 下一篇:

更是一首永恒的赞歌!

平正仡佬族乡是贵州遵义市的一个偏僻之地,默默无闻的它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此人黄大发,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被贵州省委授予“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荣获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当选201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21年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

 

他的荣誉很多,也很重。这一切源于一条渠。这条渠,耗去了黄大发36个春秋;这条渠,凝结了黄大发一生的心血。

 

 

平正仡佬族乡也是我每年夏天都要去的避暑地,我所在的村与黄大发所在的草王坝村相距20多公里。出于对黄大发的仰慕,前不久我去了一趟草王坝,实地了解了黄大发的事迹,同时参观了他带领村民修建的那条水渠。

 

草王坝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谷深,地理环境恶劣。村里缺少水源,人畜用水仅靠一口时常干涸的井艰难地维持,灌溉庄稼几乎无望,缺水是常态。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苞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就是当地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

 

1958年,20多岁的黄大发担任草王坝大队长。他个子不高,文化不高,志向却很高。“社员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黄大发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草王坝的社员来说,水是他们的生命,对黄大发来说,引水就是他的使命。他在心底里默默地勾画着这张蓝图。

 

一天,开全体社员大会,黄大发把修渠引水的事向大家讲明,会议还没有开到一半,社员已离开一大半,社员说黄大发“脑壳出问题了”,在说“疯话”。不是社员不想要水,他们太想了,祖祖辈辈都想;也不是社员怕苦怕累,他们什么苦没吃过?什么累没受过?只因为修渠要经过3座大山、9个悬崖、10多处峻岭,正常人都不敢那么想。

没能说服大家,黄大发就经常一个人拿着工具往大山里钻。是不是“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激励他,无从得知,但他坚信“水不进来,就永远吃不上白米饭”这个简单的道理。他的执着没有感动天,没有感动地,感动了一帮穷怕了的乡亲,社员们开始纷纷加入到修渠的行列。

 

说起种地他们个个都是好手,论修渠他们全都是外行。不懂测量,他们竖起竹竿,用眼睛瞄,用尺子量;没有水泥,他们用黄泥巴替代;买不起施工设备,铁锤、錾子、钢钎、箩筐、扁担就是他们战天斗地的武器。饿了,吃几口苞谷沙;困了,就地打个盹。多少个炎炎夏日,又多少个数九寒冬。

 

经过13年的艰苦奋战,水渠终于修好了,翘首以盼的水却没有来到。社员们好不失望,热情受到极大的打击,他们心灰意冷,不愿再干。黄大发更不好受,失败的郁闷、群众的怨气都集中到他身上,但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歇息,不能趴下,更不能放弃,否则生活依旧贫穷,现在依旧是过去。

 

修渠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专业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指导。黄大发深刻地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他重新站了起来,开始以自己小学肄业的文化程度自学水利技术。这又是一个“九天揽月,海底捉鳖”的举动,黄大发就是这样一个敢想敢为的人。他放下锄头拿起了笔,他离开庄稼扎进了书里。他潜心学习,又四处求教,只要听说哪里有水利工程施工,不管多远,他都要背着干粮和铺盖,吃住在那里,实地观摩学习。他还一边担任村支书,一边到区水利站工作。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他掌握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同时还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施工经验。

 

经过各方面的充分准备,第二次引水工程开工了,57岁的黄大发既当指挥长,又当技术员,他带领300多名乡亲,又开始向大山进军,为水而战。

 

修渠的经费不多,来之不易,为了节约经费,黄大发外出办事从来都不坐车,不吃馆子,不住旅店。需要炸药,黄大发步行30多公里,去炸药厂背。需要雷管,他带上干粮,步行去100多公里外的市里买,夜深了就露宿街头。

 

为了早日修好渠,黄大发吃住在工地上,很少回家。女儿患重感冒,一直不见好,通知他回家一趟,黄大发丟不下手里的工作。久拖不治,女儿的病转成了肾炎,黄大发还是坚守在工地。最后,女儿病危了,当黄大发急冲冲赶到家里,女儿已等不及见父亲最后一面。

 

黄大发总是身先士卒,挣挑重担,把最累最苦的活往自己身上揽。水渠的修建都是在崇山峻岭中进行,其中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特别是擦耳岩,岩壁成90度,垂直陡峭,壁立千仞,看着就让人心惊肉跳,要在上面开凿修渠,其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人们都望而却步,不敢前往。黄大发没有犹豫,挺身而出,第一个将绳子套在自己身上,让人从山顶一点一点往下放。头上是悬崖,脚下是深渊,光秃秃的岩壁上没有丁点可以立足和搭手的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葬身谷底。同样是血肉之躯,黄大发真的就不怕死吗?董存瑞炸碉堡是因为前面有敌人在挡道,黄继光堵枪眼是因为后面响起了冲锋号,作为和平时期的一个农民,作为一个连编制都没有的村支书,何必要自找苦吃,甚至以命相拼呢?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这就是一个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就这样,草王坝的村民们在黄大发的带领下,靠着一股强烈的信念,凭着一双勤劳的双手,一点一点地凿,一镐一镐地挖,一寸一寸地推进。

 

 

1995年,一条跨3个村、11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了。汩汩的生命之水流进草王坝,解决了上百户村民人畜饮水,还满足了1000多亩稻田的灌溉,草王坝从此旱涝保收,彻底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

 

望着嵯峨的大山、幽深的峡谷,你会感叹大自然的可畏。再看看挂在崖壁上的水渠,你又不得不为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超强能力所折服。

 

缺水是草王坝人的不幸,有黄大发这个无私无畏的领头人,又是他们的大幸。草王坝人终于吃上了白米饭,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还有什么比这更让黄大发欣慰的呢!吃水不忘掘井人,村民们亲切地称这条渠叫“大发渠”。

 

炎炎烈日下,一些地方的庄稼因缺水开始泛黄,而眼前草王坝的田野里却是一片油绿。从水渠里放出来的水,在山坡上,在稻田间穿行、流淌,淙淙的水声像一首动听的乐曲,似牧歌,更是一首永恒的赞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10818.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