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家 小编碎碎念 正文 下一篇:

今日腊八

“羞”嘴,贪吃。

这是母亲对我的评价。

更多的时候,我和雨儿抢零食吃。

惹的雨儿骑在我身上伸着手指头从我嘴里往出掏,母亲则指着我的额头说我当爷不像当爷的样子。

老毛病,改不了。

很小的时候,对过年过节特别的期盼。

常听母亲说年怕中秋月怕半。

那时候不管这句话包含了成年人的多少辛酸和无奈,只知道过了中秋节,就离腊月近了,到了腊月就离过年近了,到过年就能吃好的了。

所以就老记得母亲说过的话:小娃小娃你包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遂对腊八就记之如骨了,所以期盼。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其实,人还是要有期盼和念想的,有了期盼和念想,就有了追求和动力,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就比如我盼过年一样。

这不,今又到了腊八。

窗外是灰色的天空,有霾,雾蒙蒙的。

对面人家的阳台上那株干枯的丝瓜蔓上,还系着两片叶子在左右摇摆着,看着都冷。

屋内,八十岁的母亲依旧忙前忙后,张啰着做腊八粥。

母亲是个急性子,闲不住,但做事情一点也不马虎。

做腊八粥母亲是认真的,每年必做,从未间断过。

这不,昨天晚上就高兴的备好了做腊八粥的十多种食材。

还特意剥了核桃放在里边。

母亲给女儿说:“你爸咋个碎娃,从小就“羞”嘴,爱吃,特别爱吃核桃。”

所以在母亲熬的腊八粥里,核桃仁是必不可少的。

 

 

说实话,爱吃腊八粥,也吃了几十年,但对于吃腊八粥的缘由还是没有过多的了解。我问过母亲,母亲只是说吃腊八粥可以保平安,消灾避难,强身养体。

寒冬腊月吃一碗,肠胃暖和人舒服。

我知道母亲也是只了解个大概。于是,趁母亲熬粥时,百度一下,也算长点知识。

腊八节,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

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

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这其间是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的:

按佛教记载,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究竟解脱之道,决定放弃苦行。

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食后体力恢复,端坐菩提树下沉思,于十二月八日“成道”。

为纪念此事,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

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

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图片
西安大兴善寺腊八节施粥祈福

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缀。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

母亲做的腊八粥,也包含了以上食材,精心熬制,香甜黏稠,满屋飘香。

 

吃着母亲做的腊八粥,我吃出了浓浓的母爱。
这味道里有母亲的祝福、期盼、和寄托。
窗外,雾霾散去,又见到了久违的阳光。
两只喜鹊喳喳叫着,一只用嘴不停的给另一只疏理着脖颈上的羽毛,温馨而浪漫。
一谷一粟,浓缩一年的生活味道;

一粥一餐,香气中氤氲新年期待。

严冬虽寒,但我们已经走在通往春天的路上。

过不了多久,就会是春风骀荡,疫散人安,鸟语花香。

愿所有人万事“粥”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8775.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