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军兵征海疆​

漠南大地草绿花艳,由马背上的游牧民族组成的喀喇沁部,其辖区到处是一派和平繁荣景象,可是好景不长,又陷入了战争的灾难。大清崇德六年六月,喀喇沁部首领固鲁思奇布突然接到清太宗皇太极的圣谕,要喀喇沁部出动全部人马在大凌河集结,受亲王多尔衮调度,开往锦州杏山狙击洪承畴授军。
固鲁思奇布接到征讨诏书以后,脸色大变,心情沉重,固鲁思奇布乃苏布迪之子,苏布迪死后,他承袭了喀喇沁部首领。他年轻有为,血气方刚,风华正茂,因经常带兵征战明军,越长城攻大同,从征朝鲜驰骋南北,英勇善战,被皇太极称为“最优之才”。可是此次出征决非往昔,这是关系清朝生死存存亡的大决战,也直接关系到喀喇沁部的兴衰。于是他召集部族中爷爷辈上的色棱(后为喀左旗之祖),叔父万丹伟征(后为喀中旗之祖)共议出征之大计,他说:“此次出征,非同小可,我等虽多次跟随清军转战山东、河北、山西,夺得诸我财物,但未夺取中原方寸之地,这是因为山海关防守甚严,我方恐其断我后路,不得已而回归。此次圣上意在夺取中原,必先取山海关,取山海关,必先取锦州,明军岂能轻易放弃锦州呢?”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色棱、万丹伟征也都认为形势严峻,锦州是辽西走廊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清军队曾对该地封锁两年之久,也没能困死明军,现在要攻占它谈何容易。固鲁思奇布祖孙三人经过反复,觉得皇命不可违,既要顾全大局,又要保存实力,于是将军队分为左右两翼,以使互相照应。右翼由固鲁思奇布带领,左翼由色棱带领,留下万丹伟征全权处理部族事务。
祖孙俩带领大军由大凌河出发,在距锦州9公里的松山至30余公里的杏山途中,发现明军营寨依山而筑,阻住去路,到处是人喊马嘶,刀枪林立。松山、杏山虽有明军守城,但兵临城下,不敢轻举妄动,只等援军来救。固鲁思奇布看到这临战之前景象,不禁想起3年前,他跟随郑亲王吉尔哈郎攻打过山海关的前卫屯、宁远,当时因草原骑兵不适于攻坚战和持久战,旷日持久难以攻破,不得已自行撤走。现在攻打锦州胜负实难料定,因为他已听说,明朝已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八大总兵13万人到达宁远,一场残酷的大战一触即发。基于这种情况,他把喀喇沁部兵安置在易防易守的杏山脚下,厉兵秣马,等待战机。一天睿亲王多尔衮下令喀喇沁部精选健壮兵卒500人与清军2000余人,在夜幕和山林掩护下偷袭明军,结果拔掉了明军7座营寨,夺得大批辎重,使明军断了粮草。在宁远坐阵指挥的蓟辽总督洪承畴闻听此事,拍手顿足。他原打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持久与之周旋,消耗对方兵力与锐气,现在粮草不济,只得决一死战。于是亲率八大总兵倾城而出,在松山、杏山、塔山之间摆开了战场,一时间几十万大军混战起来,到处是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喀喇沁部兵马在这场大决战中,表现得英勇顽强,杀败敌军多次进攻。一次明总兵唐通率兵趁夜劫营,哪知固鲁思奇布早有准备,当唐通进入喀喇沁部营寨时,他带兵从右翼杀出,其族祖色棱从左翼杀出,一阵乱箭,使唐通军蒙头转向,慌忙逃窜。如无明总兵白广恩前来迎接打退喀喇沁部追兵,唐通怕早已成刀下之鬼了。
松山、杏山、塔山狙击战,明军死伤5万余人,蓟辽总督洪承畴在杏山被俘。从此,锦州、辽远和前卫屯250公里狭长地带尽落入清军之手,为大清入主中原扫清了道路。
在这场大决战中,喀喇沁部只能算作一盘棋上的一个棋子,但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业绩被载入史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8373.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