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照我心

我常卖弄着什么“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怯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山月记》中岛敦

记下这段话的时候,觉得犀利真实,但中岛敦和《山月记》都未放在心上。直到友人HL读这本书时,我也决定一读。翻开书,只读了第一篇,就异常惊喜。恰似曾经邂逅了一颗晶莹的水滴,而今却看到了它所属于的那片海。我想起半山的一句话“什么是幸运,为取一滴水而遇见了江河的人”,这大概就是我的读书之幸吧!

中岛敦生于日本东京,祖父和父亲都是汉儒学者。祖父中岛抚山曾开设汉学私塾“幸魂教舍”,据说门生逾千人。中岛敦的父亲于1925年10月赴“关东厅立”大连第二中学任教,直到1931年退休。在此期间,中岛敦不止一次来到中国,足迹所至包括“满洲”、旅顺等中国北方地区。有深厚的家学渊源,有便利的到访中国的条件,中岛敦终于在自己的笔下演绎出了一个个梦幻诡谲而又直击心灵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源出《列子》《论语》《左传》《西游记》、唐传奇,这些人包括孔子、子路、李陵、司马迁、苏武、李征、沙悟净、孙悟空、叔孙豹、蒯聩等。

(一)心有猛虎

《山月记》大概是中岛敦知名度最高的一篇了。故事取材于唐传奇《人虎传》。唐传奇这则李征化虎的故事给人以匪夷所思之感,中岛敦则让这么故事变得丰满鲜活。李征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极度的自尊和自卑交织的矛盾心理,写的淋漓尽致。

我深怕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固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个人的性情而已。

这两句话,可能有很多人听过。这是李征对自我的剖析,是作者对自我的认识,读者甚至也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的心中都有“野兽”,是被“野兽”吞没,还是成为一个高明的驯兽师,则要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思考,何为“人的异化”,一定要改变了容颜和习性,变身猛虎栖于山林吗?人的异化,不必化身异形,也可面目全非。关闭真正的内心,忘记来路,误入歧途,这就是一场异化啊。只是,很多人都看不见这种改变,甚至自己都没有发现。等惊觉之时,心中的人性早就被淹没,如同旧宫基石,渐渐地为泥沙所淹没一般。这个过程虽然缓慢,却很难抑制,因为“清醒”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最后,反而要诧异自己曾是一个人了。

(二)勉力前行

对自我价值和意义的追寻,悟净异常的执着。在中岛敦的笔下,他不是那个只会喊“大师兄”“二师兄”的悟净,他在流沙河底被“我是什么”“世界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深深困扰,他遍访流沙河的“圣贤”(各类妖怪),各种各样的世界观千差万别,但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不能令他满意。

以幻术行骗术的黑卵道人、宣扬虚无主义的沙虹隐士(虾)、忘记时间空间的坐忘先生、信仰神灵贬斥人性的青年、异常丑陋异常悲惨强忍着痛苦而故作惊人壮语的乞丐(以苦难装点崇高却难掩虚伪)、宣扬当下主义的鲇鱼精饥饿时的第一想法是吃了悟净、主张爱邻人宣扬慈悲的无肠公子,众目睽睽下就把自己儿子咔嚓咔嚓吃掉了、宣扬享乐主义的斑衣鳜婆……悟净在这形形色色中寻找心中的答案,终于发现“除了通过思考来探寻意义外,还有更加直接的方式”那就是去做。菩萨说:“你不能由观想而得救,只能靠勤勉劳作而自救了。”每一个“我”,都不是通过自己的观想而存在的,只能通过行动而真实。找到适当的位置,勉励前行,才能让“我”活起来、走下去。

于是,悟净踏上了西去取经之路。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7734.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