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男人家 小编碎碎念 正文 下一篇:

“鸬鹚渡”的来历

清末江南才子萧大猷(1844—1906)一次落住鸬鹚渡旅社,店家央他留点墨宝,他大笔一挥,写了一首对联:“问我生涯,看过去、未来、现在;助君诗意,有鸡声、月色、霜痕。”对联文字飘逸,蕴藉深远,其诗情画意,跃然纸上。萧才子悠闲浪漫的心情放逐于鸬鹚渡渡口,使得鸬鹚渡越发声名远布。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在清代中期以前的益阳三里,“鸬鹚渡”这一地名是不存在的,是一场渔业官司奠定了“鸬鹚渡”一名的历史地位。

鸬鹚渡扼板溪冲咽喉,西通马迹塘、安化,东连桃花江镇,顺水直达伍家洲和沾溪,出沾溪、入资江,可以通达益阳、长沙、汉口等地。这里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溪河资源丰富,水路运输繁忙,是交通枢纽。

溪河资源丰富,这里除了利用水源碾米、榨油以外,河里还有丰富的鱼虾。上游板溪、锡溪、罗溪之水都注入流经鸬鹚渡地域的沾溪,过去这段溪水水面开阔,环境良好,多有用罾网鱼(俗称扳鱼)的。

那时,资江北岸的邹家河人,多是以捕鱼为业的渔民,他们生活在水面,有船,有跟船而进捕鱼的鸬鹚,他们的船经常逆资江而上,又从沾溪口进入沾溪,溯水而上,到达鸬鹚渡一带。

由于他们有规模地经常来这里捕鱼,本地居民就有意见了:你们邹家河人捕鱼捕到我们家门口来了,不行。

一场官司打到益阳县衙门,县官亲自坐轿子到此实地勘察。最后裁决,捕鱼船及鸬鹚,就在这个人口集中的老街地方打住,不许再往上了,即鸬鹚鸟就渡到此处为止。裁决结果双方都表示接受。之后,“鸬鹚渡”就这样被逐渐叫开了。

这个临水的商贸小镇,以前是靠一座木桥连接东西两岸的。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沿河两岸各有一条街,街边商铺林立,有染坊、鞭炮作坊、木器作坊、铁铺、南北货店子、旅社、饭铺等。船码头生意也兴隆,竹木和其他山货,以及久通锑矿的锑品,都在此扎排或装船运到外面去。繁忙的水路运输和优越的交通枢纽位置,使历史上的鸬鹚渡商贸相当繁盛。

不料,1954年的一场大水让鸬鹚渡大伤元气。那年的水是半夜时分暴涨的,溪河东岸的所有店铺、住宅,一夜之间悉被大水洗劫而去,木桥也未能幸免,还冲走了人。从此,鸬鹚渡就只存下西边的街道了。

60年代中后期,鸬鹚渡人怀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雄心壮志,不畏艰苦,不怕险阻,积极参与308省道上的鸬鹚渡桥的工程建设。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讨价还价,从板溪冲里采挖石头,然后用竹筏一筐一筐、一船一船运到工地上。桥体所用的鹅卵石,是当地群众就地取材,从河里一颗一颗淘出来的,粉石剔出不用,每一颗卵石一般大小,被洗得干干净净。所用细沙也是千淘万漉筛洗出来的。石桥桥长60米,三孔双曲石拱,高8米。整座桥没有用一根钢筋,所有材料为石头和水泥。

鸬鹚渡石桥质量过硬,从1967年10月竣工使用至今,除栏杆被修复过外,40多年没见过其他任何危险症状。

鸬鹚渡大桥的建成 ,对于便利鸬鹚渡东西两岸的交往、通畅安化至省城的陆路交通,以及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80年代初,有一安化老先生来到鸬鹚渡,有感于一路行程和地名之奇,在鸬鹚渡桥的栏杆面上,用毛笔题写一上联,向过往行人求对:马迹往沙河,踏破大栗平山,有桥何必鸬鹚渡。联中所列马迹(塘)、沙河(湾)、大栗(港)、平山、鸬鹚渡,均为桃马公路沿线地名,且能按联中表达方式,顺理成章连成这句有趣味的话。

此联一出,在桃江境内传播开来,自然也引发众多地方名宿的响应。不久,有人提笔在后头对了下联:牛潭通鲊埠,探开桃花石洞,无粮不须筑金坝。下联也运用了桃江的另一些地名来串联对仗,其对仗虽不是很工整,但活跃了鸬鹚渡地方文化氛围,成为当年鸬鹚渡的趣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7464.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