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友人(一)——清风一笑

读到一篇关于写朴素的文字,说:“素乃是人的底色,朴素的根底在于坦荡真诚。朴素的人不做任何的伪饰,他不遮不掩地向人坦露自己的本来面目。他的衣着,他的谈吐,他的表达,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表现,都不是为了掩饰。朴素的人,清澈而透明,可亲又可近,而且可敬。”
读此字时,窗外银杏叶子正在飘落,簌簌地落,微凉的风似乎也染着明丽的金黄,天空是清澈的,可以看到远处泛着青绿的麦田。此刻我的心情别样的好,一下子,保存在草稿箱多日的文字有了写下去的灵感。这是一篇我孕育已久,为清风一笑老师写的文字。想写,却又害怕自己浅薄的文字,表达不出清风的内涵和底蕴。
在一片银杏叶子旋舞的时间里,清风的形象在我的面前渐渐清晰。对,朴素,清风就是一个朴素的人。认识清风,源于我一篇文字《槐花河之恋》,他是从苍穹空间不经意地走进我的空间。八千多字的自传体小说,我的第一个短篇,此前在山人刀老师鼓励下写完。清风居然能认认真真从头到尾读完,这便够我感动了,他还很真挚很用心地写下评论。老长的一段留评,褒奖批评兼适,是我写空间文字以来最精彩的评论。他的留言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接下来我又写了《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村庄,夏天的味道》,后来的几篇所谓有模有样的文字,也与清风留言有关,在这之前我只写生活随笔,流水账日记而已。这时候有好友们很惊讶:“纯,能够成为清风一笑的好友,也算是厉害!” 还有好友说:“清风一笑,是美男加才子!” 也有人说:“他总是能够给人家文字挑出点毛病来!” 这些“谏言”确实影响了我对清风一笑最初的印象。于文字而言,我只是一个“打酱油”的,做清风的好友有些底气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和清风没有多少交流,他留给我的感觉和印象,越来越亲切、真诚,没有想象之中的清高和势利。清风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行走空间,他对文字非常严谨认真,不敷衍不恭维,文字好就说好,不好就指点不好之处。在网络空间,我算不上一个真正写文字的人,但清风经常光临我的空间,读我的文字和说说。偶尔留下得体的评语,也提出很重要的意见并予以修改,哪怕一个标点符号或者文字的格式,他都想让我做到尽量完美,及尽力发挥出自身的水平。
比如他在《紫花地丁》里这样给我留言:一篇很美的散文。我想,喜爱写作的人,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写作根据地 。好友纯(我的Qq名),她的心中,这块根据地就是她的故乡:槐花河,秧苗,麦地,那些不知名的小野花,纯真的童年,浪漫而憧憬美好未来的少女时代……在她的笔下,这些美好的东西,都被一一定格,奉献给读者,也成为她成长的记录与记忆。这篇散文,呈现她以往的风格。选材于一种普通至极的小花——紫色花丁。用抒情唯美的笔调,回望了那个虽单调苦涩却不失淳朴野趣的童年。那些童年里的如紫色花一样淡淡的美好,如电影慢镜头,一一回放。“在江南的某一天,我和女儿从一条马路走过,隔着一条小河,看到小河那边紫烟曼妙······ 我突然想起村庄,想起原野,想起紫色小花的春天。我飞奔着绕过小河,扑进那片紫色云烟里······”——读到这里,深深被作者的情绪感染。这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女子对于大地对于美好的由衷喜爱!好友纯的照片里,我感觉这一帧也是最好的。与她的气质,写作风格相符。提点意见:本文的总体格调是抒情与唯美的。文中“表奶奶”的故事情节,或许是生活真实,给纯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但给读者感觉有点凄惨 。刻薄的儿媳,“老不死”等词语与本文总体格调不协调。可否改动:在树荫下听老奶奶讲述那过去的旧光阴,唱那过去的歌谣。她朴素而默默无闻的的一生,如植根于大地的紫色花丁,静静而来,静静而去。(为了作品需要,有些生活真实得虚构为艺术真实) 文中一些细节瑕疵也需改改。”如此用心又实在的留言,启蒙了我今后记录文字,写出来再不即急呼呼发表出去,而是一读再读加以修改润色,启蒙我自然形成自己朴素的文风,以及提升了我的阅读能力等。真是感激不尽,只有认真踏实饱满深情地好好记录自己的文字,以此报答友人的真诚。
还有,偶尔他轻轻点一个赞,也是发自内心,得到他指头轻点一个“赞”,比别人的来之不易,他不轻易点赞。

清风老师对文字严谨认真,对友人诚挚友爱,但他不刻板,是个情趣活泼之人。
那天,看到他的说说,他在乡村宴席上扮着花脸端盘子的照片,和着风趣的小诗,看到他这个造型,禁不住笑了,亲切烟火,轻松愉快。多么自然坦荡,朴素可爱的人,时刻让人感受到《来自乡野的一缕清风》。
不知在哪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作家的语言是接近读者心灵的前提。” 清风一笑的文字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语言本味质朴,自然亲切。无论有文化没文化的人都可以读懂,读到心灵里,用南方给清风留言来说,清风的语言是“没有被污染的语言!” 走进清风的文字,仿佛走进了我向往的村庄。春天的风淡淡的,染着浅粉薄绿,这个时候,适合品味他《舌尖上的蒿子粑粑》,禁不住的,提着小篮子,到一些还没有开发的荒野,感受他文字里:”天,蓝汪汪的;山,朗润起来了;水,咕咕地冒着泡儿。孩子们麻雀一样飞到田野里,挖野菜,打猪草。”用半天的光景,寻找,享受大自然的悦情,采来几棵珍贵的野菜,像得到几句清新的小诗。在这微微的陶醉里,回味《挖猪草》、《牛背上的童年》,会有一种释然和感动,原来我所怀念的东西说不出来,都在这朴素的文字里。浅浅的夏来了,他的《又是栀子花开时》及《又是槐花飘香时》,纯美的栀子花,香甜的槐花,给我们带来了初夏的诗意,怀旧的情怀。我非常喜欢这两篇文字,干净,素朴,让人阅读时怜爱着心疼着栀子花,槐花。这文字里的花儿一直香着。月夜里,闻着这香,倚窗,灯下读他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似乎渺远的夜空里,蛙声四起,稻花香香,漫步故乡十亩稻田了,遥想着,《稻子熟了》的喜庆温暖。清风的文字记录着《那些年,慢慢老去的旧光阴》,平常,散淡,眼界里都是纯粹的美好,弥漫着乡野的气息,透着魔力,总觉得他是个沉静,本色,自然,好脾气的人。在冷清的冬,我读《灶台·火光·妈妈》:“现在我回老屋,依然习惯坐在灶台底下,添火。喜欢看红红的火光,热烈舔着黑黑的锅底,喜欢听那噼噼啪啪的响声。妈妈围着锅台,洗摘着刚从菜园里弄回来的新鲜蔬菜,一刻不停地唠叨着:庄里郑大爷去世了,邓奶奶瘫床不起了,李叔得了癌症,张三家的孩子你那学生去韩国挣大钱了,庄里二奶家‘分队子’在苏州办公司当老总了……絮絮叨叨,繁繁复复。我不停地‘嗯嗯嗯’,几乎不插话。过一会儿,砧板砰砰地响起来,又剁肥鸡肥肉,淹没了妈妈的唠叨声。”
多么平淡又多么温馨的情节,读来沉浸于暖香的烟火光阴中,也因这文字的烟火深情开始想家,想妈妈,温暖地想念我童年的村庄。走进童年的小院,院子里《炊烟袅袅》,不仅有文字里稻草烧饭的香美,还有妈妈把我小手攥着,放在灶门火焰烘烤的疼爱。读这样的文字,使得在外漂泊的日子,乡愁有了心灵的寄托和安暖。他的文字里有很多地道的土味方言,读来,就如和乡邻、亲人面对面地交谈对话。像一道没有添加任何作料的素菜:茼蒿、白菜或者芫荽或者刚从乡下母亲菜园子里拔起来的胖萝卜,咀嚼出旧时光里原汁原味的芬芳。如:《雪花的快乐》之一里,妈妈喊:“看什么看,不许出去,快喝稀饭!我端着和脸盘一样大的蓝边粗瓷碗,吸溜溜喝着,大眼睛却贼瞟着老屋檐下挂着的长长的冰溜溜。”我对母亲说的“喝稀饭”这几个字极喜,让人感觉母亲就在身边一直陪着。是的,我们老家现在的“粥”还是习惯叫做“稀饭”。在异乡多年的我,一次回家喊母亲烧的“稀饭”叫“粥”,母亲很温和地提醒我:“丫,在家里,还是叫稀饭顺溜,粥洋不洋土不土的,多不自在!”我知道母亲是在教育我,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最初的朴素。
读清风的《“秦始皇”》,读出他男人的胸襟,豁达而细腻。读到他的幸福,彼此深信,彼此包容,彼此体谅,彼此深爱。并读懂他人生最完美的成功——有一个幸福的家。读他《一个人,寂静的黄昏》,读出岁月的沉淀:优雅并非与生俱来,它是经岁月沉淀后的一种质感。人生淡定、优雅若此,夫复何求?
喜欢他的《去想想风吧》,《幸福是一种灵魂的香味》,《风居住的街道》…… 想起这样一句话:“读他的东西,对汉语也充满了自信。”而我,在清风的文字里,读出了清风老师来自乡野的天然本色——朴素。

搁笔于:2015.11.29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最后插图刚拍,“烟花”后,金色阳光照着翠绿的玉米叶子,清透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7224.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