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一过,这“年”又过去了!

初一一过,这“年”又过去了!

现在过年好像只有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再加两天走亲戚时间,也就到初二初三的样子,一般过了初四,这个“年”就算是真的过完了。真是太匆匆!

我小时候过年可不是这个样子的。

那时候,一到阳历年,小孩子们就开始盼望着大年到来。等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倒计时了,也开始有年的味道了。

在大街上,会有大人相互打趣,“走呀,赶年集去呀!”另一个说:“还太早!”“不早了!都二十一了,这个集不赶就还一个集了!”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1张

二十一是我们隔壁村苏城集,五天一个集,年前最后两个集,二十一,二十六。我们小孩子早就坐不住了,嚷嚷着要去赶年集,大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吃过早饭,骑上自行车驮着孩子去赶集了。有的大人有事走不开,被孩子怄急了,“啪啪”给孩子两巴掌,挨揍了的孩子只能上一边抹眼泪去了。大一点的孩子,则叫上小伙伴,揣上仅有的一块两块的零花钱,不管大人让不让去,自己和小伙伴就去赶集了。

到了集上,无非是买些鞭炮、皮球之类的小东西,买串糖葫芦,玩具枪太贵,是要让大人买的。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2张

二十一赶集回来,有了鞭炮,吃过晚饭,兜里揣几个,跑到街上去玩了。一会炸树枝,一会炸墙窟窿,反正炸的越新奇越有意思。还有炸猪屎的,有时候跑不急,崩了一身。如果是自作自受的,就骂一句,胡乱抹掉继续玩,肯定不敢告诉大人的;如果是别人的恶作剧,被炸了一身猪屎的就会哭着回家找家长,或者去对方家告状,不管如何,始作俑者少不了挨顿骂。

大家比谁的鞭炮响,比谁炸的窟窿大,比谁的鞭炮多。零零星星的鞭炮声一直延续到七八点。农村天冷,不适合熬夜,虽然有炉子,但一般都是大人们围着炉子拉呱,喝几块钱一斤的茶叶,小孩子早早就睡觉去了。即使不睡觉,也坐不住,跑到院子里黑灯瞎火的捉迷藏,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3张

二十四保太集是镇上的一个大集,比我们邻村的苏城集大很多。大人们如果没事忙,很多会去赶保太集。保太集要远很多,骑自行车驮个孩子也费劲,有时候会带孩子去,有时候不会带孩子去。因为路远,半大孩子也没法自己组织小伙伴一起去了。好在还有二十六苏城集,这是我们孩子们真真正正的一个必赶的年集。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会不去。大人们给孩子买玩具枪,买更多的鞭炮。买很多过年的青菜,割肉。很多大人在二十五这天晚上闲着没事,就会念叨着明天要买些什么。防止忘了,还要写一个清单,肉就不用说,芹菜呀、藕了、腐竹了,都记下来,要盘算好年三十用的菜,还要把年后待客的菜买出来。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年在舅舅家,舅舅列赶集的清单,说道“芫荽”,一个草字头一个元是“芫”,“荽”却不会写了,后来还是写了“香菜”二字。也是那次我也学会了“芫”这个字。

二十六集回来,放鞭炮的更多了。小鞭炮,大鞭炮,摔炮,擦炮,二踢脚,钻天飞,烟花,呲花,各种各样的鞭炮都有。我们村东边有条河,小时候的冬天似乎比现在要冷,冰冻的非常结实,我们村大小的孩子跑到河里滑冰、抽陀螺,大家比着赛的在河边放鞭炮。很多大孩子拿着鞭炮往天上扔,我练了好久才敢这么做。大人天天说不要用手拿着鞭炮放,哪个村哪个村的把手指头炸掉了。可是为了逞能,就是不听大人的话。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4张

那时候揣摩了很多扔鞭炮的技巧,比如先从小鞭炮练起,理由是即使在手里响了也炸不破手指,顶多是有点疼。再就是用指甲掐着鞭炮捻子,理由是来不及扔的话能把火掐灭。但有一次还是太紧张了,掐的太紧鞭炮粘在了手上没有扔出去,好在及时甩掉了。那时候研究了很多放鞭炮的门道,在我们小孩子眼里,放鞭炮就是过年。

除了放鞭炮,还打扑克。大人们打扑克,小孩子也打扑克。几个小孩聚在一起瞎打,至于打的怎样不重要,重要的是热闹。

孩子们每天不做作业,到处疯玩,大人们就不同了。大人们多的是活干。除了赶集备菜,酥菜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所谓酥菜就是油炸食物。比如把地瓜切成片,外面裹一层面,下油锅炸熟。我们那里炸的东西很多,地瓜片、藕片、苹果片、豆腐,都可以炸,有的时候还会炸馓子、炸丸子。酥菜很有仪式感的,要在一大早或者天黑以后,把大门栓了,不要让人打扰。酥菜炸好了,盛在盘子里,要先放在院子里敬天。敬过天之后,才允许孩子们吃。酥菜的时候是不让小孩子乱说话。乱说话要被大人训斥,“咋呼啥,快出去玩去吧!”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5张

每家每户酥菜,总给人偷偷摸摸的感觉。至于理由,大人也没有说清楚,大概这是很庄严神圣的一件事,不能吵扰了神灵。

女人们忙着酥菜,剁肉馅包饺子,男人们则忙着劈柴火,打纸钱,请家堂。

以前的物质匮乏,祭奠老祖宗们也不如现在奢侈。现在的纸钱,动辄百万,还有各种元宝,那纸钱印的比真钱还漂亮。我小时候是没有的。大人买了黄表纸,自己去手动打上钱印。打钱印的工具也是自己做的。找一段一拃来长比铜钱粗一点的木头,在一端镶嵌一个铜钱,这样一个打钱的模子就成了。打钱的时候把铜钱一端印在黄表纸上,在另一端用锤子敲几下,黄表纸上就有钱印了,这就是孝敬祖先们的纸钱。纸打好了,还要花纸,手法好的人拿一沓纸,两手一搓一捻,就成了很漂亮的花式。我爸技术不好,每次花的都是马马虎虎,好在老祖宗们不会嫌弃,花的好只是为了烧纸的时候好烧,不会影响老祖宗们受用。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6张

说到了烧的纸,不得不说一下对联。现在的对联大都是买来的,各式各样,漂亮极了。但总觉得缺少点灵魂。这就像照相和绘画,照相把人、风景,拍的再好,也无法替代绘画,画出来的东西,更有味道,更有性格,更有意义。(当然,好的摄影作品也很有意义,这里没有否认定摄影的意思,只是做个比较。)对联也是如此。印刷品再精美,但总觉得缺少了“年味”。还是手写的来的好!

小时候我们村的对联,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手写的。在我上四五年级的时候,老爸让我接他的班,写对联。我没有临过帖,也没有人指导过,完全是个门外汉。好在写的多丑都没人在意。老爸除了教我握笔姿势,别的什么也教不了,告诉我注意间架结构我也理解不出是什么意思。就这样写了几年,到成了我们那片写对联的主流力量。给邻居家写、给几个叔叔家写、给爷爷写。如此一来我的工作就多了起来,每年要加班加点写好几天!大家都不嫌我写的丑。记得有一次给邻居家写完送去,邻居大叔还夸我写的好,我一高兴把兜里揣的几个摔炮“啪啪啪”全摔了!真是痛快!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7张

写完对联,贴上对联,也就过年了。我们家族大,每年还有个仪式叫请家堂。具体什么意思我至今不清楚,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大概是把老祖宗们请回家过年。请家堂是件很好玩的事,我们这些孩子天天往家堂桌子跑肯定不是惦记着老祖宗,倒是做贡品的香蕉苹果让我们天天惦记着。我爷爷兄弟四个,轮流着请家堂。大家一起出鞭炮,贡品等等,去村头放鞭炮烧纸磕头,回来搭上家堂桌子,摆上贡品,猪头呀,鱼呀,肉呀,水果呀,还有酒。桌子两边插上两竿翠竹,前面摆上香炉。大家年三十初一初二的都去烧香磕头祭奠祖宗。过了年还要送家堂,大概是把祖宗送走的意思,具体哪一天我忘了。仍旧是我们去村头放鞭炮烧纸磕头。送完家堂,水果就可以分着吃了。除了惦记着水果,我一直觉得把菠菜盖在肉上很好玩。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8张

从年前到年后那几天,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我们兄弟差不多大的五六个(其他小的跟不上不带)挨家乱跑,大人们打牌、喝茶拉呱,我们几个就在一边凑热闹。每天晚上,我们几个每人拿一根树条,“拖拖拖”跑到这家,“拖拖拖”跑到那家,快乐极了!孩子们没有忧愁,没有勾心斗角的攀比,没有东家长西家短的非议,到谁家都一样亲,眼里只有玩。

年三十熬夜的时候大人打牌,我们小的也不睡觉,就在一边看。实在困的不行了在椅子上眯一会,脚冻的难受也不要去睡,一定要熬一个通宵。我们那里叫“熬眼”、“熬五更(音是jing)”。年初一我们都会为三十一宿没睡而骄傲。

大概送完家堂才开始走亲戚。那时候走亲戚要好多天,不像现在,一两天就走完了。那时候一直过了正月十五还在走亲戚。走亲戚要用圆子(一种竹编的筐)盛礼物,才显得隆重。我们那里有句话叫“挎着圆子去看你”,就是很尊敬很隆重的意思。圆子里放上麦子、馒头、酒,路子近的走着就去了,远的骑着自行车。招待客人一定要找陪客的、倒酒的。客人来了一定要喝醉的。很多走亲戚的把圆子丢在了回家的路上,回到家却还不知道。

过了正月十五,这“年”,才算慢慢过去。孩子们一直到开学,还沉浸在过年的快乐中。木心说,从前慢。的确是,至少在我看来,从前过年很慢,一天是一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5302.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