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照相师傅

这次回老家,看见妈正在小心擦拭墙上挂着的那几个玻璃相框,心里陡然一惊,好长时间没有认真看过这些老照片了,这些照片有一大半是黑白照片,包含着祖辈、叔伯辈、我们这一辈的相片,还有几张是家族重要节日里拍的全家福,相框里还框着几张父母年轻时候的照片,那时候父母二十多岁,脸上还蒙着一层未褪尽的懵懂和羞涩。看着这些照片,童年里乡村照相师傅走街串巷照相的记忆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乡村照相记忆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1张
那时候照相机还是新鲜玩意,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依然坚信,这个小匣子能取走人的魂魄。当时镇上有一家海燕照相馆,照相馆门口的玻璃窗里挂着一些漂亮女人的照片,用来招徕顾客,这些照片吸引了无数赶集的百姓和过往的行人。
照相馆离村里的平头老百姓距离太远,平时忙活着庄稼地里的活,也去不了镇上几次。承担起照相这个任务的主要是乡村照相师傅,到我们村来的几位师傅,印象最深的是老郑,他是崖子镇人,平时骑一辆凤凰牌飞轮自行车,个头高,鼻梁挺,穿着讲究,平时常穿黑西裤、白衬衫,斜跨一个黑色器材包,皮鞋和头发平时都捯饬得锃亮。他在部队当兵的时候学会了照相,转业之后,就干起了这个营生。老郑脾气好,说话不紧不慢,很有女人缘,村里爱照相的,大半是女人,老郑仪表堂堂,又能说会道,把村里的大闺女小媳妇弄得五迷三道的。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2张图丨来一张全家福
他的手艺很好,不仅善于抓拍,更善于耐心指导村民摆pose,指导大家如何看镜头,如何微笑,有时他会亲自给顾客示范。那时候照相,一般不是取自然景,而是背后挂一副画当背景,常见的背景画有天安门、桂林山水、日月潭、富贵牡丹等。那个时代,老百姓刚刚单干,虽然能吃饱,手里闲钱却不多,照一张相虽说只花块八毛的,一般家庭还是不舍得,只有在过生日、结婚等重大节日时才照相。但是好多大姑娘小媳妇架不住老郑的思想动员,宁肯少吃一斤肉,也要照张相。
照相之前,自然要好好拾掇一下自己,换上平时舍不得穿的衣服,头发梳整齐,搽上雪花膏,比过年都正式。照相之后,要想拿到照片,需要等个五六天,这期间对于想拿相片的人而言都是漫长的,到了约定那一天,有些少女就常常站在村口等候老郑,看到他骑着自行车在东河坝上出现,远远地就迎上去索要照片,照的好的,自然眉开眼笑,个别人如果不满意,心里自然不是滋味,觉得对不起花掉的那一块钱,不过老郑的手艺好,不满意的人也是极个别的。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3张老郑的背包里装着一些照片,都是在照相过程中精挑细选的比较满意的照片,平时到村里招揽生意,拿出来展示用,这里面自然有不少好姑娘和好小伙,在展示的过程中,有些小青年自然就对照片里的异性产生了好感,有些胆大的就一个劲向老郑打听,在他的撮合下,竟然促成了几对好姻缘,时间长了,有些大龄青年的家长,主动找到老郑,让他帮忙介绍对象,于是他一边照相,一边当起了“红娘”。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4张
六岁那年,我第一次照相。心里其实是很期待的,但是害羞,不敢见人,村里有人照相的时候,总是围好多人看热闹,我妈商量我、鼓励我,我都犟着不照,我妈气得打我一巴掌,这才被逼得上了梁山,妈抱着我照了一张,我单独照了一张,当时老郑怎么逗我,我都不配合,我妈骂我是“犟种”,拿到相片后,看到照片中的自己手拿一束假花,撅着嘴,脸上还有隐隐的泪痕,也开始后悔起来,后悔自己胆小,后悔对不起妈花的钱。那天,奶奶也照了一次相,她显得很兴奋,手忙脚乱的,妈妈给奶奶换了干净衣裳,给他梳了头,逼着奶奶戴着平时不爱戴的假牙,让老郑给奶奶照了一张大头照,这是奶奶第一次照单人照,拿到照片后,她爱不释手,嘴里念叨着,“这机器画出来的画就跟真人一样一样的,光子,你说这是怎么个道道。”那时候我还小,哪里知道其中的道道。奶奶去世后,家里把这张相扩了一张,当作奶奶的遗像,相片里的奶奶,慈祥,安宁,笑的恰到好处,如今这张照片还保存在老家的玻璃相框里。

到了90年代中期,傻瓜相机已经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老郑渐渐没有了生意,只得改行。乡村照相师傅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们却不能忘记他们曾经做出的贡献,不经意间,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家庭历史乃至家族历史就在这一连串的照片中完成并被保存下来。他们是保存民间历史和人物的无名英雄。时代变迁,乡村照相师傅走街串巷留下的影像仍旧是今天了解中国人传统的最珍贵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视觉文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5256.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