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建立

今天听了武志红老师的一节课,有一些感想。这节课主题是如何缓解焦虑,他指出这种焦虑实际上是死亡焦虑,而焦虑的原因往往是缺乏存在感,因此提出要尊重自己的感觉。
我想到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其实也是这种存在感。我有个习惯是喜欢走盲道,就是因为那种硌脚的感觉让我觉得很有实感,觉得我是存在的。所以我特别喜欢也特别羡慕有生命张力的人,或者说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原因也是他们让我觉得他们在真的活着。

关于感觉,武志红老师给出的定义是你和某一事物建立联系那一刹那的产物,他强调通过人和空间和物体的联系去体现存在感。而在心理学上,感觉的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引起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这两种定义是差不多的,在“尊重自己的感觉”这个语境里它们都很容易引起争议。因为这种感觉是比较片面的,也就是说它可能是错误的。那么错误的感觉也要去遵从吗?肯定不是。所以我的话会把它改成感受,因为感受严格来说并没有对错之分,自然也不会有争议。再就是我认为尊重自己的感受是建立自我很重要的一步。

那么怎样才叫尊重自己的感受呢?完全不尊重别人,只顾自己吗?自然也是不行的。我的理解是正视自己的感受并合理表达,因为显然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压抑着自己而活的。当然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下,为自己而活绝不止是这样简单的思想模式转换就能实现的。在践行过程中,大概率会由于外界压力产生自我怀疑从而最终妥协。因此,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很多很多的勇气,但我们总得从现在开始练习。

还有不同年龄段对自我的认知实际上也是有差异的,不过当然不能单纯以年龄去划分,我只说自己观察到的。比如以前跟我妈吵架我妈总说要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她早就不活了,我很不能理解,甚至觉得又不是我逼她为我付出的,质问她为什么没有自我,为什么不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后来细想一下,是我妈不想有自我吗?不是。只是在她的观念里,实际上并不存在自我这个东西。她是在为别人活着,而且丝毫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我所强调的自我对她并无意义。
而对我来说,这太重要了。我说过我以前是个极其需要别人认可的人,甚至有些讨好型人格。我迎合每个人做他们喜欢的那个我,却没有一个是我。但我那时所感到的痛苦并不来源于真正自我和这种表面自我所产生的矛盾,而是当我迎合别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的失落,这也是因为当时我其实并没有自我。
后来,当痛苦转移到了前者,我又变成了一个压抑自我的人。我的行为模式依然没变,痛苦却加倍了。这是个好兆头,因为它说明自我在慢慢形成了。在这种不断发展的矛盾和自我反思中,我拥有了一套自己的价值体系,只要这套体系存在,别人就影响不到我,焦虑自然就减少了。
突然想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里,(理论具体内容可以参考这个网址:https://wk.baidu.com/view/87978016f3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3),寻求认可阶段和最后的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完全可以套用在自我发展上,将道德换成自我是一样的。正如科尔伯格说的那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整地经历这些阶段,很多人都停留在了寻求认可或者服从权威阶段。自我也是一样的,我并不认为所有人都会发展出自我的最终形态,可能也就只是停留在某个阶段。
还有一点关于恋爱,在某种意义上,恋爱意味着把自己的评价体系交到另一个人手中,即对方拥有了对自己的“生杀大权”,这也是我特别喜欢在关系里强调尊重这个因素的原因,我甚至认为它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可能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被感受”的环境中长大,很少被尊重过,所以会形成一种持续的惯性,而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因此能够尊重别人尤其是尊重自己实在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ps:这里面除了我明确提到的心理学名词和理论,其他都是普遍意义,比如这里我对自我的定义就和心理学里的不同。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自我的内容的话可以读下弗洛伊德和荣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5116.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