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把戏

儿时,村里隔三差五会来“耍把戏”的。所谓的“耍把戏”就是到村庄或者市集撂地摊卖艺,练气功、变戏法、耍猴、耍杂技、说唱等。那时在乡村卖艺是不收钱的,因为他们大都是家乡受灾后出来混口饭吃的人,记忆里安徽、河南、河北、苏南地区的较多,也有山东西半部的。他们不为发大财,主要是为了填饱肚子。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1张

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电视机,到了晚上村里就一片漆黑,人们吃完饭就上炕猫着,很少有娱乐活动。傍晚,一听“耍把戏”的敲锣声,整个村庄就流动了起来,孩子们立即大喊起来:“耍把戏喽,耍把戏喽……”正在烧晚饭的主妇们搓着满手的面渣走到大街直张望,还在地里干活的汉子们,立马唤住牲畜,赶紧往家赶。简单扒拉几口夜饭,村民从各个方向朝大队院聚拢。

熙熙攘攘的人群都会往前挤,原本用白石灰画好的场地越来越小,成了一个小圆圈。这时候“耍把戏”的就会开场子,开场子的招数也不尽相同。一个男子手中舞动着一条吐着引信的蛇,其实这蛇的毒牙已经被拔掉,但是大部分人看见蛇都会觉得发瘆,于是纷纷后退;有时候会出来一个人,耍三节鞭,耍的虎虎生风,前面的人怕被打到,于是不得不后退几步。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2张

场子开好后,耍把戏的班头会双手抱拳,先来一段开场白,“各位老少爷们,瞧一瞧看一看啦,今日来到贵宝地,承老少爷们抬举。大家伙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我们是初学乍练,有经师不到、学艺不精的地方诸位多包涵,假如各位看我们练得还像那么回事,请您高抬贵手,赏我们个吃饭钱、住店钱,假如哪位出门一时忘了带钱,白瞧白看我们也不生气。只求您脚下留德,站脚助威,我们也感恩不尽。”

表演开始了,沸腾的人群瞬间安静了下来,开头他们并不表演拿手绝活,一般是开场小魔术,空手变鸽子、吐火、三仙归洞、吞吃灯泡、光脚踩玻璃、单手劈砖头等;然后几个小孩就会翻跟头、舞剑、骑独轮车顶大缸,整场的气氛就会达到第一个高潮,我们羡慕得不得了,心想,要是也有这么一身功夫该有多好;让我们又惊又怕的就是硬气功表演,演员先来一番热身,运好一口气,使劲杀杀腰间的皮带,然后表演喉头弯红缨枪,胸口碎大石,单指钻砖头,这些节目让我们这些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不禁啧啧称奇,“原来这世上真的有奇人。”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3张

到最后,为了多收几个赏钱,“耍把戏的”会上演一场“苦情戏”,一个壮年男子,扯住一个孩子的胳膊,转几圈后,孩子的胳膊就脱臼了,那两条又瘦又长的胳膊就像两条破布条一样在风中来回晃荡。这个孩子脸色煞白,昏死了过去。很多孩子都吓得捂住眼睛,不少妇女也开始抹眼泪,他们的心中则产生了一种“比起这孩子,我们的生活还是幸福的”这种想法。这时候,马戏队伍里会出来几个孩子,端着铜锣收钱,人们一是看了热闹,二是觉得孩子可怜,不少人都会赏他们一点钱。

钱收的差不多了,只见这个中年男子三下五除二,就把孩子的胳膊归了位,孩子睁开眼,并无大碍。这时候我妈就吓唬我,“以后夜里少出去嘚瑟,让耍把戏的抓了去,就会把你的胳膊卸了,这孩子肯定不是他们亲生的,都是拐骗来的。”当时我心里非常害怕,但是到了晚上还是和别的孩子到处去惹祸。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耍把戏的贫苦人再也不用为生计四处奔波了,于是“耍把戏的”就忽然从老百姓的生活里消失了,那些使人感到亲切、温暖的情景也渐渐成为人们记忆里模糊的片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3301.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