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2020年8月,如何“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很难,这是刻在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我想严肃地解释下。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1张

一句文艺的话说:“我是由我经历过的事、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见过的人、浏览过的美术馆、参观过的博物馆、待过的城市等等所组成的。”理性地说,就是“我”是由“我的过去经验”组成的。

一段完整的经验,有两部分,“输入和输出”,从而形成了一个个训练集,大脑神经元对其进行计算和解读,特定反射弧被加强,长而久之,固化成了“模型”。未来,若遇到类似输入,我们大脑快速“过模型”,电光火石之间就输出了解决方案,所谓“快思考”。

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输入和输出”不同,因此,被加强的反射弧不同,大脑里的“模型”也不一致。个人大脑里的“模型”便是个人特质,或者说,个人知识结构,个人对世界的理解,个人应对生活的一套解决方案,是内置的生活锦囊。

例如,冬天天冷要穿秋裤,女孩子不能喝冷水,红糖水能缓解痛经,这些长辈们常挂在嘴边在我们耳中叨叨絮絮的“常识”,就是人们的生活经验(训练集)在大脑里塑造的知识结构(模型)。再例如,经历过几次失败婚姻之后不再相信爱情,被几个河南人骗了几次得出“河南人都是骗子”,创业失败了之后就娓娓缩缩,从小不吃辣觉得吃辣是怪人,这些也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个个模型在作怪。

精神分析学里说,要认识自己,首先回顾童年。用训练集和模型的假设来说,是因为,童年时头脑空如白板,没有模型,彼时的“输入输出”对后面人生的影响持续而深远,如果起初的输入是“我饿了,但是我十分弱小,无觅食能力”,输出是“爸妈帮我找,他们喂我吃”,在“我”脑海里形成的模型是“有事找爸妈”,渐渐地,训练集改变了,输入是“我饿了,但我长大了一点”,输出是“在爸妈的帮助下,我找来了食物。”,逐步塑造出来的模型是,“我”可以独立生活,而且会爸妈爱我,陪伴着我一起挑战世界。反之,如果有童年阴影,被家暴、被遗弃、被欺骗等等不良的输入与输出,持之以恒地训练大脑塑造模型,形成负向的人生观,心理疾病随之产生,甚至会走向人格障碍。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2张
模型会随着训练集增多越来越固化,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年纪越大,生活经历越单一,相似训练集越多,模型就越固化了,对外界新的与已有模型不一致的事物接受力较弱,容易抵抗(与自我价值观不一致),而反之,生活经历丰富的人,训练集多样化,模型也多样化,也更能接受新鲜事物,同样,年轻人适应性强,是因为训练集少,模型还有可塑空间。

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认知结构等等,总之就是一个人的内在,最好是趁年轻时去改,长大了也可以改,前提是,态度开放。对于新事物,能接受,能被输入然后内化输出,如果已有模型不能适配解释该输入输出,那就另建模型,训练集越来越多,新建的模型越来越强健,盖过了原来的,生活态度、价值观、认知结构等等内在也就被改变了。这同样说明了一点,要改变内在,得经历,得有实践,没有训练集,就没有形成模型的必要,所以说,当老一辈向我们教导他们“人生哲理”“生活常识”时,苦苦唠叨说“我吃盐多过你吃米”,可我们是半信半疑,还非得试试才信,有甚者反其道而行之,那是因为模型的建立要靠大量训练集,要靠时间来积累的,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相信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被灌输了无数遍走路不玩手机,开车不喝酒,吸烟有害健康,只要自己还没出事,我们依旧我行我素。这也是为什么“听了这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这也是为什么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次躬行,将纸上得来的训练集成为真正的训练集,才是一次知识习得。

说起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意味着人是可以模仿“他人的经历”来学习的。但,我们有多大程度相信“他人的经历”?核心就在于我们有多大程度把“他人的经历”当作是“自己的经历”,使之成为一个训练集。影响因素有二,第一是相近性,可以是地理上相近,或是年龄上、血缘上等等相近,与我们越近,我们越有可能把“经历”当作是自己的,例如“最牛学霸寝室”,同一寝室四人都是学霸,都被名校名企录取,同个环境下相互影响,表现在一人做学霸(输入)拿高分得offer(输出),其它人会把相信这训练集内化当作“因果关系”,路径既然行之有效,那就效仿之;第二是具象性,经历被描述得越是形象,生动细腻,在我们大脑中形成了图景,我们也越有可能把它当作亲身经历,例如,“狼来了”的故事,牧羊童三回撒谎喊狼来了,狼张开了血盆大口,而牧羊童喊破了嗓子无济于事,那画面感跃然纸上。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3张
因此,如果我们真想改变自己的内在,我们可以通过靠近自己想成为的人,或者将自己想过的生活日常细腻地画下来,当然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要从自卑到自信,那就先做一件有成就感的小小小事,逐渐从小小小事到小小事,再逐渐到大事;要习得新知识,在某个领域有造诣,那就先学然后应用,得到反馈,在反馈去调整模型,螺旋上升。

反之,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内在,讲道理不如讲故事,不如在他面前以身作则,更不如让他身体力行试一试。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认识你自己”,回顾“我经历过的事、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见过的人、浏览过的美术馆、参观过的博物馆、待过的城市等等”是不现实的,有个快捷方式,就是时常反思自己的第一反应,谨慎自己是不是掉入了某个模型里了。例如,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先抱怨,遇到考验先鲁莽前行,面对他人的建议先置否,面对他人的观点先质疑,被拒绝了先自怨,被讨厌了先自卑等等,这些”第一反应“反映的正是一个个模型,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以往的某些经历。

上述例子,看似负面,但实际上,每一个模型都有其合理之处,别忘了,模型是训练集塑造的,训练集是生活中实际遇到的种种难题,应对彼时的输入,我们的输出,是行之有效的。模型是我们的生活锦囊,它帮助了过去的自己度过了种种难关,能活到现在,多亏有它,但生活变化莫测,旧瓶装不了新酒,此时就需要另辟蹊径,另立模型了。所以说,模型无所谓正面负面,不过是为了生活。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第4张
所以,“认识你自己”,同时,也灵活点,不设边界,你如纷繁宇宙,有无限可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2331.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