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乡》的一些

刚拿到书的时候就看这篇《故乡》,草草翻过一遍,那时候竟然没看出点什么来,还觉得情节太平淡。现在仔细去读,越发觉得震撼,虽然情节无非是“我”回到故乡,但是从字里行间都能觉察到那份深深的惋叹悲凉之感。闰土也好,杨二嫂也好,这期间隔了二十余年,足矣把曾经的一切冲刷得面目全非,底层人民的生活在那时像浸在一片永无天日的黑暗里,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他们身上就是一座山。
《故乡》是这样一个缩影。我现在再读,好像自己就身处那片阴沉压抑的苍黄的天下,饱受磨折的毫无生气的荒村在眼前浮现,冰冷的寒风或许也卷起了尘土,风声怪异。而“我”在如此凄凉天地间迈向“我”的故乡,此后历经的每一处细节,都逃脱不了这压抑单调的色彩的笼罩。
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将严寒下死气沉沉的故乡大致描绘,却奠定了整篇小说悲哀无奈的感情基调,也在此渲染了故乡那肃杀晦暗不明的氛围,引出了接下来“我”的感慨以及心中的悲凉,也反映了“我”心情的糟糕——“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小编碎碎念的图片

既然这片故乡只是那时社会的一个缩影,那么作者所携带的情感,必定不会只局限于看到故乡不同年少时的样子的怀念和哀伤,这种压抑的心情或许也带着悲愤,是鲁迅在目睹了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和破败腐朽的社会后所难能自抑的悲愤。

少时“我”和闰土的相遇,是没有任何阻隔和身份的阻碍的,闰土让“我”这个少爷见识到太多规矩和腐朽教条之外的新奇世界,无所谓阶级,无所谓地位,无所谓身份,而且少时的闰土应该是“我”心目中万分向往的存在。然而这份美好终究被时间和世道的大山压垮,再与闰土相见,已然有了阶级,有了身份,有了尊卑地位之分,这样的高墙也会竖立在闰土和自己之间,“我”心中那个无法泯灭的形象和场景最终也在生活里变得苦不堪言。作者在文末说,“我”眼前是那明亮鲜艳的场景,也追寻到了希望,那就是让水生宏儿一般的少年,让人民,拥有一个没有身份尊卑的社会,有一个不会使美好被压垮的社会,不再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如同闰土少时一样的自在,如同那时的“我”和闰土一样的平等快乐。
碧绿的瓜田,金黄的圆月,深蓝的天空,这是“我”所希望的,也是鲁迅所希望的,而不是这片故乡的死气,阴沉,无穷的悲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男人家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anlive.com/10929.html

作者: 表弟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